第四六三章 尺度差异 定计长围(第3/4页)

王海记得自己离开山东的时候,兵器制造局据说可以用比较简单的方法防锈,而不是现在的这种打磨闪亮。

一千六百人的长矛方阵完全从工事区域出来,那三千多的蒙古轻骑一直没有什么办法,靠近攻击,他们在外圈移动的幅度要比在内圈的火铳兵大很多,相对给内圈的反应时间也是多很多。

火铳兵总是会在骑兵冲过来之前,排列好准备射击,而且工事区域和满清大军扎营的区域之间的距离并不太宽,王海率领的这个方阵填充了中间这一段距离,留给这三千轻骑兵的位置就很小了,何况还要算上火铳的射程。

这些骑兵在步兵方阵游弋,想要找到突进的方法,马匹奔跑,在地上激起的灰尘沸反盈天。

弥漫在空气中的灰尘隔绝了王海的视线,依稀能看见在大批的满蒙兵马已经后撤到营地的后面。自己出城就是为了约战,可对方的大军明明在人数远远占据优势的情况下却避战,目的达不到,就没有必要继续浪费时间了。

“发令,火铳兵自由射击!!”

王海这边的命令一下,身后的号手立刻是吹响了命令,本来一直是紧紧依托长矛方阵的火铳兵开始端着火铳向外跑去,跑出十几步左右,和那些骑兵的距离拉到射程之内,架起火铳开火。

被马蹄溅起的烟尘,不光是遮蔽了朝鲜驻屯军的视线,就连蒙古骑兵也是看不清了,火铳兵尽管也是模糊着方向开火,可架不住火铳的数量足够的多,而且骑马的士兵目标很大,就算是打不到人,也肯定会打到马。

密集的火铳响起,接下来就是一片人喊马嘶,惨叫一片,这次之后,这些蒙古骑兵离开更远,再也不敢靠前。

眼下的战场上看着非常可笑,与其说是在作战,倒不如说是在演习,就看见这些骑兵远远的不敢靠近,而手持长矛和火铳的步卒则是站在中央,目前距离的这个长度,骑兵们已经没有办法兜圈子,只能是远远的看着,让他们靠近,那是万万不敢的。

可步卒方阵的火铳兵也不敢距离方阵太远,双方就是在这么尴尬的僵持着……

“呜呜”声响,在满清的大军之中号角吹动,那些留下来阻击敌人的蒙古轻骑,听到这个声音真是如逢大赦,急忙忙的从王海队伍的两边撤走。

对方的反应很出乎王海的意料,满清兵马的骄横是特色之一,长久对汉族军队的胜利让他们有极大的自信。

王海本以为自己先是用各种小手段撩拨,然后率领这支三千人左右的队伍出城,对面的鞑虏兵马肯定会不管不顾的围攻过来,只要是这种缠斗,就可以让胶州营的火器发挥更大的作用。

而汉城的另外一个方向,还有三千左右的兵马准备出城,到时候内外夹击,就算不能取得决定性的结果,可会给对方一个大败。

不过对方却这么谨慎,让计划落空,现场的烟尘慢慢的落下,能见度也是变得高起来,鞑虏的主力部队正在未完成的营房之后,像是在等待接下来的战斗。

“大人,咱们是不是继续向前?”

看着王海始终是没什么反应,身边的一名团副守备有些着急,开口询问道,王海盯着面前的那些壕沟和木桩,还是抬起手中的斧枪向前倾斜,行军的鼓声又是响起,大队徐徐向前。

走到那营房跟前的时候,王海止住了队伍,他能看见这片区域因为方才修筑营盘,从平坦变得支离破碎。

如果要穿过这障碍,己方的阵型就要变的分散,那这就是鞑虏的机会,冲过来厮杀的华,自己的士兵都是在落单的状态下,根本无法抵挡,那时候肯定会导致溃败,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在这个边缘,能看到在障碍对面严阵以待的骑兵和步卒,就算是火铳兵在通过这片区域的时候,也不能排成队列,在这样的环境下,甚至不能顺畅的完成换装弹药,只能是成为敌人的靶子。

如果这次过来的领军大将是鳌拜,王海作出的这个布置,肯定会让这鳌拜不管不顾的率军攻打过来,王海就可以趁乱获得胜机。

但这次的豫郡王多铎,尽管年纪很轻,尽管平素里也是暴躁鲁莽之辈,可如今要考虑的事情可是要比鳌拜全面太多,战争都是政治的延续,这话或许没有人总结,但事情的道理就是如此。

如今的多铎必须要考虑这场战斗的胜败对他两白旗地位的影响,要考虑这胜败对摄政王多尔衮的影响,多尔衮、阿济格、多铎三兄弟是荣辱一体,而今尽管地位更高,可也是更加凶险的局势,必须步步小心。

走到这片区域边缘,王海手中的斧枪竖立,身后的鼓手也是停止了敲击,这个步卒方队保持着静止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