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五三章 崇祯十七年初(第2/5页)

也就是这个任命下来三天左右的时间,杨承祖心疼跟着自己的那千余兵马被山东剥离,这心疼的感觉还未过去,大批的给养装备就都是运送了赶过来,山东居然如此有钱,并且这名舍得花。

这些兵器、衣甲,看着都让杨承祖瞠目结舌,自己的儿郎们装备上这些利器,这两千人怕是能赶上当初的四千人马,六千八千都有可能。

这一次的装备过后,杨承祖手下兵马的那些破烂,几乎都是被淘汰干净,大刀、长矛、弓箭还有皮甲、环臂铁甲等甲胄,这些东西都是崭新,并且一看就是用心打造出来的上好货色,而且还有四百多匹马。

有利器,有甲胄,在战场上存活的可能性就越大,战斗力等于翻了番,整个军队都是喜气洋洋的,当即有杨承祖的老部下过来讲,说是杨大哥,这山东如此的大方有钱,何苦去投奔那刻薄的大明朝廷。

这些日子的传闻,这些将官心中也是有数,不过这些人都是被杨承祖笑骂了回去,说道:

“这传闻连你我都能知道了,难道袁时中不知道,难道山东不知道?”

话说到这里,大家倒都是恍然大悟,各自回营乐呵呵的接受新装备去了,等到胶州营派来的那一个团过来,本来还喜滋滋的杨承祖和麾下各个军将都是知道自己眼睛小了,看看人家山东的两千人。

这两千人差不多有一半是穿着那种铁罐头一样的甲胄,还有六门炮,火铳足足有八百杆,看那些士兵的精强模样,更是比自己这些颇为自豪的儿郎们强悍。

杨承祖的消息也渐渐的灵便起来,听说这个团的团守备和团副守备都是临时从归德和兖州那边快马赶过来的。

提供给杨承祖的那些大刀、长矛以及大明制式的盔甲,这都是山东在进行军队换装淘汰下来的装备,正好是适合杨承祖这支以冷兵器搏斗为主的军队。

杨承祖和大同总兵陈永福不同,陈永福可是把自己的儿子陈德派到了山东当质子,而且去往大同的时候,全家都是留在了开封,他那九千多豫兵,家眷家人也大多在开封城中居住,这忠心基本上不会被怀疑什么。

而杨承祖来投奔过来一个月,就马上要派到山西那边去,而且这一支兵马都是无牵无挂的光棍汉,想要有个约束也是很难。

既然如此,这次就用一支力量更强的部队来牵制,一同北上,这次过来的团守备和副守备,都算是山东的有功精英。

团守备本来是马军的副手,当年在北直隶杀敌立功的魏力,而团副守备则是在涡水之站中立功的王三,才在李孟的身边亲兵营历练完毕,外放出来做官。

两名近支的武将带着加强了火器装备的两千人,足够和杨承祖的两千人制衡了,完全能够占据主导权。

朝廷的任命很快就下来了,杨承祖识得大义,率部来归,特任命为大同边镇参将,归总兵陈永福统属。

尽管临近崇祯十七年的正月,可杨承祖带着的这一队人心忧国事,不愿意在开封城耽搁,尽管寒冬行动不便,可还是率部启程,前往山西。

杨承祖这四千人的兵马在河南境内的时候,自然有山东和河南的“商人”帮着筹办军需,可进入山西之后就接济不上,但此时也不用等山西的那些商人过来奉承了,才进去山西做生意的晋州柳家,给行军路线上的各家商号发出了密信。

平遥城的高盛和被血洗屠戮之后,山西境内的商人们都是战战兢兢,生怕步高家和盛家的后尘。

这次柳家有密信传出来之后,各家都是找到了报效讨好的机会,哪有不一拥而上的道理,杨承祖从河南到大同这段路走的轻松无比,作为一军的主将,杨承祖第一次没有为军需给养发愁过。

军队的强悍与否,也能从纪律和行军的风貌上看出来,在这一路上,胶州营这个团表现出来的素质,让杨承祖和手下的兵马自愧不如,同时更是打消了那些不安定的心思。

杨承祖这一支部队行走在路上的时候,正是除夕和正月,崇祯十七年到了……

满天下间,能无忧无虑快乐过年的,恐怕也就是那些富贵之家的孩童了,天下间所有的人都没有什么平静的心情。有人忐忑、有人惊恐、有人兴奋、有人心灰意冷,只是没有过年的那种快乐和喜气洋洋。

当然,齐国公府的内眷们还是颇为的高兴,因为这段时间李孟在家的时间前所未有的长,而且各家的亲眷现在都是在这济南城中,可真是个团团圆圆的年节。

相对于内眷们的高兴,李孟的精神状态实在是不高,尽管他是居中调度,可总有个隐忧,那就是目前老营兵马还有南直隶地的兵马都是有段时间没有去作战,这军队的战斗力只有在战斗中才能保持,如果太平久了,肯定会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