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五〇章 谋定 悬殊 轻而易举(第2/4页)

这次尽管晚到了几天,可按照往日的规矩,郑家的货物一来,肯定会有其他家的商人跟着前来,趁着年前还能赚些银两加用。

郑家这次带的水手未免太多了些,都是精壮的汉子,那些在码头上出苦力的朝鲜人未免有些不满,心想这点小钱你们还要和我们抢,水手多了,用来搬运货物的劳力也多,花钱雇佣的也就少了。

谁想到对方带着这么多人不是用来搬运的,而是来杀人的,差不多就是两天的工夫,仁川城内那些作威作福的满清士兵都是人杀了个干净,那些狐假虎威的朝鲜士兵也都是被看管了起来。

闹了兵灾,谁都知道要有大事发生,想要离这里远点,那些“郑家的水手”却不肯放人,在仁川城内的这些各族的百姓都是忐忑异常。

仁川城内的朝鲜人可都是知道那满清兵马的厉害,心想要不把城内发生的事情报官,搞不好自己要摊上很大的麻烦,尽管城内是严密封锁,可还是有许多的人打定了主意,等开城放人的时候,一定要去附近的地方报官报信。

这也算是软弱的民族也有软弱的反抗方法,但这两天的仁川城都是特别的安静,城内的这些朝鲜人都知道说是第二天早晨,也就十月十四这一天,仁川城就不再继续封城,让人自由出入。

不过第二天早晨,城内的这些有心报信的人都是彻底死心了,仁川这个小港口的已经是被大船塞满了。

一队队的士兵从船上鱼贯而下,在港口列队后开往仁川东边的空地上集合,在城内的所有闲人都是被征发到港口去搬运各项辎重货物,有些船上甚至还装载着马匹,有心报信的这些人看到船上卸下来的大炮,他们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武器,也从没有见过这样威武精锐的士兵。

看到这样的武力,所有人都是胆寒心怯,这时候就算是放他们出去,他们也不敢去报信了,是兵灾要到了,还是快些逃到偏僻的地方为好。

但到了现在,就算是这些人想要走,恐怕也是走不了了,城内所有能动的青壮全部被征发为民夫,为大军搬运物资,擅自离开的人一概格杀无论。

按说这远距离的运输,士兵们下船之后,总要有个短暂的休整,但这些跨海过来的船只,有部分的士兵在下船之后整队,直接是在人引领下朝着汉城的方向进发。

仁川港不大,五千多名士兵加上携带的辎重火炮等物品,从早晨一直是卸货到晚上,王海这次带着孤军在朝鲜,事事都要小心翼翼,尽管有专门的军需官和部下负责点检,可他还是亲自的查验那些重要物资,火炮、火铳还有相应的东西。

不过在朝鲜有件事情却是相对方便,那就是火药,因为朝鲜也有火铳兵的编制,所以各处的武库对火药都有些储存,这些物资就地征发,倒是可以让山东方便一些。

王海在济南这边带了两千实验大队的精兵,来到登州府之后,又从登莱总兵赵能的属下抽调了三千人,乘坐郑家的海船,自威海卫的军港背上,来到了仁川港这边。

尽管仁川港是汉城的海上门户,只要是在这个港口登陆,就可以顺着汉江直入汉城,可这边却没有什么防务,也就是一百多的鞑子士兵,还有三百多的朝鲜士卒,或者说这边的人根本没有想到会有人从海上打过来。

不管是满清还是朝鲜,对于海上的都没有什么概念,就好像是在正常发展的历史上,尽管孔有德曾经带兵从登州府城乘船北逃,可满清始终没有想到从海上攻击山东,在山东登陆,实际上有长山列岛,这是个很方便的事情。

他们认为不会有敌人从海上攻打过来,不代表着敌人不会从海上过来,胶州营的精锐部队配合上郑家的船队运力,投放五千人在朝鲜,可是足够了。

按照王海事先的估计,这边的兵马登陆之后,中午在那边就送来了消息,不过来报信的人却也没有给出一个准确的答复。

有些事情很明确,说的是城内的鞑虏士兵都是被引了出来,在汉城和仁川的路上设伏截杀,已经是全歼,但那些伏兵大概是三四百人,歼灭鞑虏之后,为首的那名把总命令大家换上鞑虏的衣服,骑马回城。

实验大队的士兵实际上相当于其他处的士官,是山东最精锐的士兵,他们有一定的独立作战能力。

王海给他们的任务是把城内的鞑虏都引出来杀掉,就是害怕城内的鞑虏去其他各处求援,或者是关闭城门死守。

关闭城门死守,尽管城内的朝鲜人没有什么战力,可汉城好歹算是个大城,拿下来也要花费力气,而且若是这四百名鞑子督战,事情多少会有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