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三四章 大火并 又得子(第2/7页)

闯营的谋士大将多次和李自成谏言,说是罗汝才和部下好酒大肉,纵情享受,让许多闯营的将士眼馋,甚至想要转投曹操营。

本来在边兵和官兵的吸纳上,双方的矛盾就愈发的加深,现下又有这种投靠之事,更是让人忌恨。

这种情形,在进入襄阳稳定下来之后,罗汝才依然故我,举止甚至更加的放纵,这湖广襄阳,也是天下间的大城富庶地方,这享受自然是要放大的。可李自成把襄阳改成襄京之后,已经是要给天下人做个样子了。

大明贪污舞弊,那大顺就要清廉自律,大明万事党争,大顺就要团结一心,大明衰颓,大顺就要奋进。

原本和大族高门为敌的闯营在襄京内也是改变了做法,李自成和手下的高官主动去和城内的士人文官交好,可闯营的种种改良做作,却赶不上罗汝才的那种匪盗作风的破坏性大,有罗汝才在,天下人还是看流民大军是盗匪。

原本是闯营重要助力的曹操军,现在则是削弱大顺军和拖后腿的一个重要的阻碍。

双方有这样的矛盾,但曹操营的战力强悍,现在又仅仅是占据两省之地,如果分裂,肯定是得不偿失,甚至前期打下的地盘和局面就会荡然无存。

在进入襄阳城之前,李自成还是打算容忍怀柔的,但进入襄阳的第二天,谋主牛金星拿着搜来的一封信到了李自成的帅帐。

这封信并不是什么军国大事,也不是什么家信,而是左良玉和罗汝才彼此往来的信笺,信上所说的,李自成倒是颇为的熟悉,上面说的是,若有我左良玉的兵马在,闯瞎子和曹操有大敌在外,还能共处。

若是我左良玉的兵马不在,恐怕闯王就要对付你曹操了,曹操罗汝才对闯王颇为的忌惮,这也是人所共知的事情,毕竟双方的兵马相差太大,闯王的名头也是要远远的大于曹操。

这封信的确是让人可笑,当年张献忠被左良玉围困在山上的时候,面临绝境,靠的就是给左良玉写了封信,说我若是被左将军剿灭,以大明军队的作风,难免会鸟尽弓藏啊,结果左良玉就放松了防线。

接下来一系列的懈怠,导致张献忠和李自成都是逃出了包围圈,如今风水轮流转,换到左良玉来写这封信了。

这封信或许能解释一些事,比如说,为什么罗汝才会坚持在沁阳和唐县驻扎了几天,攻打樊城的时候,也是把部队放在后面,让李自成的部队上前攻打。

牛金星文人想法,想的更多,他直接就说起,当年李自成被困在鱼腹山,张献忠招安在谷城,罗汝才在兴山、远安的时候,大明的督师杨嗣昌派人劝降李自成、被李自成谩骂回去,而世人都知道,罗汝才的六营兵马一直在那边和督师杨嗣昌勾勾搭搭,是战是降弄得颇为暧昧。

直到最后局势明朗,这才是定下心来和官兵作战,这种种作为无不说明他是个反复之辈,却不说当时十八骑之中还有人琢磨着去投靠官兵,图个招安的富贵日子。

牛金星这封信送来,才在大元帅府内商议,谁想到郝摇旗也是派人送来了一封信,这封信居然也是罗汝才和左良玉之间的通信,要说是伪造诬告,总不可能是这么多人都不约而同的缴获信笺。

诚然,左良玉也有可能是效仿河南巡抚李仙风的故事,也是过来写信挑拨离间,不过现在对闯营和曹操营,或许也是需要这么一个挑拨离间,撕破脸火并的理由。

在这两封信之后,襄京的局势看着依旧是很平静,不过“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和“代天抚民威德大将军”两个人再一次私议中却吵了起来,李自成今后的战略已经是确定,就是借助河洛之地为基础,积蓄力量,图谋天下,而罗汝才却觉得手下雄兵十万,大明兵马不堪一击,除却山东一省,天下间那里都可以去。

这湖广是好地方,那江南之地据说更好,曹操在这次的私议上笑谈,说是江南美女多,老罗还没有享受到这南国温柔,在这个湖广、河南之地呆一辈子有什么意思,罗汝才有勇气,有谋略,又有可战的部队,不过却没有什么大志向。

私议的这番话却终于是让李自成愤怒了,闯王直接就是拍案而起,指着罗汝才痛骂,真真是酒色之徒、胸无大志。

双方都已经是这般地位,罗汝才当然容不下被闯王这般呵斥,也是拍案而起,怒骂说道,你我本是陕西贫户,借此乱局趁势而起,能有如今的局面已经是八代积德,要是在奢望其他,老天都要不答应。

这罗汝才的确是没有什么野心,估计方才这句话也是他的真实想法,末了罗汝才冷笑着说了一句“酒色之徒又如何,高杰又不曾领着咱的浑家走”,这番话说完,李自成面沉似水,但李双喜和身边的卫士却都是把刀剑抽了出来,罗汝才带着的两位太保也是毫不客气,拔出兵器准备开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