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三二章 顺立(第3/5页)

天下间魔王都是聚集在这武昌府了,那些可都是要生吃人肉的魔头,呆在武昌城内,一分饷银也发不下来,难倒在这里等死。

武昌城内的兵马在三月头上这几天,就开始三三两两的散去,城中的官员也是忙着收拾自己的家产,谁也顾不得约束兵马,整个的乱成一团。

三月初四这一天,因为那边又是传来消息,在汉阳那边的流民军队李自成部又是增兵,惊恐万状的平贼将军左良玉不敢在武昌这边多呆,连忙又是集合兵马,乘船在金沙渚东下,去往江西九江。

所谓无风不起浪,关于八大王张献忠过来的消息并不是扑风捉影,在湖广和河南之间潜伏休整的张献忠部也是看到了整个湖广的乱局,决定过来趁乱给自己捞取些便宜,在三月初二那一天,他已经是到达了长江下游的黄梅附近。

让八大王张献忠没有想到的是,因为承天府被攻破,湖广全境糜烂,官员守军都是纷纷而逃。

这一路逆流而上,沿途的城池居然是没有人防守,轻松之极,这行军的速度也是加快了许多。

三月十二这天,有一名书生胡默到张献忠军前求见,说是武昌现在的防御空虚,他可以领着八大王的兵马直入武昌。

武昌府是湖广第一等的重地,怎么可能防御空虚,不过这次来湖广的张献忠本来就是觊觎这个富裕的城市,反正也要攻打,有无守军倒也是不会对计划造成什么影响,尽管将信将疑,可还是率军前来。

等率军到达武昌之后,将信将疑的张献忠变成了不能置信,因为这武昌城的确没有任何的守军在,整个的城池空空荡荡,守城的士兵都是跑得一干二净。

明末藩王除却极少数之外,都是蠢笨如猪,这楚王就是其中之一,守城的兵马溃逃,就连武昌府的官吏也是逃散,楚王府上下居然还是不动。

轻而易举的被张献忠捉住了全家,打开楚王府之后,缴获金银百万以上,而楚王府全家则是被张献忠全部绑上石头装在竹笼里面沉江。

现下,除却湖广那些设置流官的苗寨所在,还有靠着广东的南边两三个府县依旧在大明的控制下,其余的地盘则都是被流民大军掌握在了手中,湖广之地,乃是天下粮仓,所谓“湖广熟,天下足”这个俗语就是始于中明。

大明的漕粮也有大部分是来自湖广之地的出产,每年都有大批的船只在湖广拉着粮食沿长江走水路南下北上,补充其他地方的不足,现在这个地盘差不多都是被李、罗联军控制在了手中。

湖广是粮食主产区,又是地形险要的天下腹心之地,而且在湖广周围的大部分地区,都是大明兵力不足,防御空虚的所在。

黄河南岸到湖广大部,所谓的河洛之地尽在己手,有这样关键的地盘拿在手中,有这样好的局势在周围,李自成就要开始实施他一直想做的大事了,他要建立政权了,朝代兴替,很多辉煌帝国的前期就是农民军,可要从流贼流寇变成一只天下人瞩目并且承认的势力,就必须从那种散漫的组织中改变。

要有严密的组织,要有正统的名义,这样才会有人来归附,才会被天下人承认为逐鹿天下的一股力量。

建立政权,让自己正规化,正是这一切的第一步……

崇祯十六年四月初五,李自成在牛金星、宋献策等人的策划下,在襄阳正式建立政权,国号“顺”,改襄阳为襄京,设置官吏,建立制度,李自成自称“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罗汝才则是自称“代天抚民威德大将军”,文官系统设置上相、左辅、右弼、六政府(仿照大明六部)有尚书、侍郎、从事等等官职。

地方上又有防御使、府尹、州牧、县令,这些地方官佐,又有府丞、理刑、州判、县簿,除却六政府的尚书,和地方上的节度使之外,其余的官位都是实职。

而武将系统,整个流民大军,分为左、右、前、后、中五个大营,各级将佐,权将军、制将军、果毅将军、威武将军、都尉、掌旅、部总。

不过还有些营是按照从前闯营的老称呼办理,比如说统领百人的叫做小掌家,统领千人的叫大掌家,统领万人的则是老掌家,等等。

又在各个地方设立卫将,负责地方防务,这些上面的东西名目繁多,不过在懂得朝代更替,看过史书的人眼中,这些都是个习惯的过场,无非是大明的那些尚书、侍郎、总兵、参将的名目换了个名字而已。

真正让人注意到的新建立的大顺,安民的第一步措施就是实行军屯,在军队的管理下开始屯田。

这个政策才是真让天下人感慨的,这些流寇还真是心志不小,现下就抱着长远发展的打算了,前途不可限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