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一八章 漫天要价(第3/6页)

看着李孟不对劲,院子里的众人都是停下了动作,把注意力转移了过来,李孟摇摇头不知道心中为什么有这个想法,回头笑着说道:

“不知道为何,本帅突然觉得心中轻松了些!”

这话说的没头没脑,下面的军将也不知道该怎么接口,李孟把手中的木杆丢在一旁,接过亲兵递来的手巾,擦了擦脸上的汗,朝着内堂走去,身后的几个人都是赶忙的跟上,走进回廊之中,李孟转身对身边的王海说道:

“我的儿子应该是学战阵上的厮杀技艺,学那些花哨把式做什么,王海,你在亲兵营里面挑选一名信得过的亲兵,每天我派人把宏儿送过去……唔……咱们胶州营文武各处,千总和以上,屯田庄头和以上,谁家的孩子愿意学,也一并送来,不要去学那些没用的花花架子。”

王海点头答应了下来,王海虽然已经成家,可还没有后代,听到李孟的这个安排,心中却是在想,是不是抓紧生一个,大帅的小公子在外面学习武艺,并且是让山东各处的权贵子弟来陪读,这分明是给自己的儿子胶州营权贵的下一代培养友好关系,这可是大好事,攀附上了,将来也是李家的亲信,好处无限啊!

在正月间,李孟的心情的确是轻松许多,除却陪伴家人之外,还有些其他的乐子,比如说每日间在书房办理公务的事后,孙传庭给他拿来的那些京师文传通报,都是一步步的布置,而京师朝堂上,皇帝和群臣如何手忙脚乱的反应,那种笨拙狼狈的模样,的确是让人捧腹不已。

孙传庭对大明朝廷积累的那些怨气,也在这不断的舆论攻势中渐渐消散,这也是李孟让他放手作为的原因旨意,如果胶州营的头号智囊因为怨气,在判断和各项政事的处理中变得偏颇的话,会有很多的隐患,发泄一下,也是好事,现在孙传庭就可以用一个颇为健康中立的心态来判断处理了。

“大帅,这件事情拖延一分,朝廷的脸面就丢一分,所占的名份大义也就少一份,让他们不出声,天下人越发认清他们的真面目。”

书房中只有李孟、孙传庭和刘福来三人,孙传庭说话带些幸灾乐祸的口气,不过却没什么仇恨在其中了。

自从摆在城门外的那些首级,还有所谓的《飞将军赋》出炉之后,京师再也没有一丝质疑山东大胜的言论,剩下的全都是对这大胜武功的惊讶还有对皇帝和朝廷凉薄的不齿和痛恨。

朝廷越晚做出反应,舆论就越发对他们不利,可当日的受捷仪式,皇帝托病回宫,城外的士兵们“无奈”之下只能是回转山东,山东此次献捷,在京师备受冷遇,倒像是败军之将过来打听如何处罚一般的狼狈。

事情拖的时间越久,孙传庭这边通过情报系统把一个个消息放了出来,比如说从山东兵马成军以来,除却从没有打过胜仗的总兵丘磊和总兵刘泽清的兵马,真正打过胜仗的李孟兵马从来没有得到过一次军饷。

在历次和闯军和鞑子的战斗中,都是孤军而战,同为大明军队的友军不是溃逃就是扯后腿,甚至有为敌的,就连被下狱处斩的兵部尚书陈新甲对付山东的种种手段都是被拿出来分析。

这些事情百姓们未必看得清楚,甚至不明白,可架不住有“明眼人”明白的分析,越拖一天,有利于胶州营的功绩就一件件的被人找出来宣诸于众,京师百姓甚至是一些官员才惊讶的发现。

原来崇祯十三年的对鞑子的那场胜利居然也是山东兵马的功勋,几次在开封城黄河边对闯营和曹操军的大胜也都是山东兵马的功劳,小股流贼窜入南直隶,祸乱两淮,倭寇出现在海州一带作乱,平定这些的也都是山东兵马,更不要提现在在南直隶威胁南京的革左五营,谁阻止了他们的动向,还是山东兵马。

无一例外的,率领山东兵马的,都是山东总兵李孟,或者是李孟的手下将领,原来日见混乱,内忧外患的大明居然还有此等良将,朝廷居然还这样的对待,这不是自毁长城吗!?

一项项的功劳往事被放出来,一项项朝廷的苛责被提出来,舆论愈发的高涨,在野清流,文人士子自不必说,就连朝中的部分大臣也是转向了。

实际上到了正月初十之后,京师朝野的舆论走向,已经不需要山东的人员具体做什么了,他们只需要放出一个个有利于山东,不利于朝廷的真实消息就可以了,自然有清流士子,平民百姓拿着这个东西去闹,去鼓噪。

北直隶和京师的平民士子,对这鞑虏大军恐惧最深,因为就是发生在身边的威胁,一朝有人击败大胜,可朝廷却不能公平对待,万一下次再有类似的情况,还能有人主动上前迎击战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