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一六章 患 京师 盛京(第3/6页)

《飞将军赋》突然出现在江西会馆的一封书信中,据说是江西某士子抄录江南某文会的文章,觉得精彩,所以给在京师的同门观看,先是江西籍的士子们,然后慢慢的扩展开来,大家谁都不敢把这文章拿到明面上来评点,因为这里面的文字几乎是给近年来大批被处斩和定罪的文武大臣们翻案。

可越是这等违禁的文字,则传看的人越多,流传的速度也越快,更不要说京师之中有多少那些获罪大臣们的亲朋故旧和同情者。

昔人已去,文章所说的毕竟还是今日的事,不需要明眼人也能看出来,这《飞将军赋》到底是说谁。

《飞将军赋》中种种的典故例子,所列举的功绩,所获的罪名一项项列出来,让人感觉卢象升、孙传庭、郑崇俭等人的遭遇是何等的冤屈,朝廷的判罪是何等的荒唐,崇祯皇帝的勤俭英明形象,在看过这文章之后,肯定心中会有个大大的疑问了。

另外,还让人忍不住担心那老实巴交,不计得失,舍身为国的镇东将军李孟,他立下了这般的大功,可却被朝廷如此的对待,真不知道将来会如何,莫非这一次,朝廷又要依照旧例,自毁长城。

眼下满清鞑虏和蒙古鞑子都好端端的还在关外啊,那闯贼和曹操还有八大王正在中原腹心一带肆虐,并且势头越来越猛,朝廷可千万不要做什么糊涂事。

正月期间,京师、北直隶的士林清流,被种种的手段把情绪煽动了起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舆论潮流,朝廷不能寒了天下将士的报国之心,不能自毁长城,至于要想解决这些事情的具体做法,眼下则是重赏有功的大将李孟。

士林清流惯于批评朝政,如果士林和清流们的舆论高涨,朝堂上的官员们也会被受到影响,他们也曾经是士林众人,多少也要考虑士林风评,自从文士开始结党以来,多少大佬因为被舆论抨击,而狼狈下台的,这也是前车之鉴啊!

对于这篇作用巨大的《飞将军赋》,老太监刘福来和孙传庭小酌聚会的时候,曾经笑着夸赞道:

“伯雅(孙传庭的字)这篇文章,足以赶得上咱们山东一万大军啊!”

对这个夸奖,孙传庭笑而不语,许久才是回答了这么一句话:

“也是把心中的话说说……”

孙传庭从入仕之后,就是为这大明朝尽心竭力,身为文臣,却披甲冲阵,几次出生入死,立下了惊天动地的大功勋,但到了最后,却因为皇帝亲信的几句谗言被抓到天牢中待斩等死,若是山东救他出来,他的命运就和那郑崇俭一个模样。

再怎么忠心爱国,再怎么受圣贤的教育,被朝廷这般的对待,心中怎么会没有怨气,此次胶州营在京师的举措,都是孙传庭来一个个步骤的布置,把胶州营打造成受到委屈,却没什么怨言的忠厚形象。

并且在舆论上,让朝廷和皇帝彻底的处于被动的局面,当日间他和刘福来以及山东系统内几个来自京师的头目商议的时候,众人都觉得孙传庭的这个计划虽然会有效,但朝廷却未必会按照预料来行动。

山东兵马立下大功,已经是天下人都看到的事情,难倒朝廷要装做瞎子,不闻不问吗?

但事情的结果却让众人都是瞠目结舌,朝廷的反应还真就是不闻不问,装做瞎子了,本来说要有个献捷的仪式,谁想到到了后来,竟然搞了个崇祯皇帝身体不适,回宫调养……

这种种的事情和遭遇,胶州营的各个情报系统都是动用了最高级别的信息传送,不怕耗费巨大,务求这些消息能够在第一时间内传送到山东相关人员的手中。

平日间胶州营的消息通传系统只是在军队和商行内部运行,此次则是第一次按照驿站的方式运行,整个山东都可以在最快的时间内受到京师这些情况的通报,把山东的报捷兵马在京师遭遇的种种,明明白白的展现在众人面前。

山东地方、甚至是胶州营内部,都有许多觉得朝廷是正统,崇祯皇帝是大义所在的人士,毕竟大明已经是存在了这么多年,很多东西在人的心中都是根深蒂固,不能动摇的。

孙传庭明白这一点,他就是要用这皇帝和朝廷的所作所为,来让这些抱有幻想的人们彻底的死心。

让他感觉到欣慰的是,朝廷在这一点上和他“配合”的很不错。

那《飞将军赋》自然是孙传庭的手笔,孙传庭出身科举,不过对于文辞诗赋却并不精通,但这文章却是带着自己的怨气出手,诗词歌赋,蕴含真情者动人,这文章实际上就是抒发孙传庭自己的悲愤和感慨。

有他自己的真情实意在,又有他这个层次的所见所闻,写出来的文章自然是震撼人心,效果极为的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