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八二章 求战 使命感 战始(第2/6页)

而且鞑虏南下,整个北直隶除了京师派出信使在各处调兵勤王之外,一切其他的指令都没有下达,哪怕是就地抵抗,或者说军民与城共存之类的命令也没有下达。

大家都是乱成一团,各行其是,府、州、县之间原来的上下指派反馈都是中断,每个人都是无头苍蝇一般的乱行动。

景州也是如此,知州一干人等早就是绝望了,听说那青县县令弃城而逃,倒是给他们这些不知道如何是好的官吏一个方向,大家都是想,索性一跑了之,而且不用担负什么责任。

沿河各处,大大小小的仓库众多,多少都是积储着部分物资,这年景不好,很多人都是盯着这些东西,局面一乱,就有些无赖子开始作乱抢掠,而且这局面迅速的就变得不能控制。

在景州驻扎的官兵也是跟着参与进来,除却那些运河边上的仓库,就连城内的平民百姓和大户人家也开始被抢掠。

这边距离山东近,民间从上到下,都是和山东的关系比较近,这么一乱,根本没有人想到去找朝廷,反倒是有去德州求救的。

赵能率领大军前来,正好是赶上这个乱局,本来赵能就需要景州的地方官提供民夫和向导,还有一些辅助物资的提供,正要派人去联系,谁想到却遇到这样的局面,分守登州参将赵能虽然是忠厚人,但对这样的事情处理也是遵循胶州营常见的手段。

派去和景州知州联系的一名千总,率领着一个营的士兵来到了景州城,虽说鞑子大军还要好久才能前来,但城内却已经是像是城破,只不过在那里洗掠作乱的却是本城的无赖子,烟尘处处,一幅乱象。

胶州营的士兵从东门进城,就以东门为起点,一户户人家的洗刷过去,凡是遇到作乱抢掠的,不管罪行轻重一概是砍了脑袋。

有那嗓门好的士兵在前面喊“官兵入城,此时宵禁,无关人等各回各家”,后面则是干脆利索的杀人。

这样的治安崩溃局面,唯有动手杀人才是最好的方法,胶州营这一营兵马可以说没太大的声势,东边安静了,其他几处却还是乱哄哄的消停不下来,不过在两个时辰之后,不大的景州城一片死寂。

这是冬天,也不怕尸体腐烂,自有景州城的地方人士来收拾这些尸体,胶州营的士兵却是懒得管,所以景州城的街道上全是尸体,而且全都是被砍掉了脑袋的尸体,所有作乱的人和一些没有来得及回家的人都是被砍掉了脑袋。

景州知州衙门上下,看到这个之后,莫名其妙的心思居然安定了下来,至于这山东兵马为何在没有旨意,没有公文的情况下,突然出现在景州,这不合常理体制的事情压根没有人去提起,对这名千总提出的要求是满口应承。

去打鞑子,不管这行为本身是否明智,可总是充满了一些神圣的味道,精忠报国总是没错的。尽自己所能去配合这种事情,在明面上,每个人都是义不容辞。

杀人稳定治安,对胶州营来说是小事一桩,景州上下感谢还来不及,自然也不会多说,不过事后却有些意想不到的余音。

在多少年后,始终是有传言,说是胶州营军将入景州勒索军需,景州士民威武不能屈,以大义相抗,结果胶州营军将恼羞成怒,率兵屠城,造成了极大的惨案,而且还在城外发现了埋葬大批尸骨的深坑,实在是说不清楚。

崇祯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五,赵能正在景州东,紧邻运河的安陵镇修筑工事的时候,却接到了哨探的消息,鞑虏大军已经是过了沧州,快要到半壁店了。

半壁店已经是沧州南的镇子,距离安陵镇这边最多也就是两天的路程,这个消息让赵能大惊。

也就是说,不紧不慢行进了几天之后,满清的大军突然的加速前进,莫非他们已经是知道胶州营在南边布防等候。

按说河间府之中,最富的地方就是沧州,那里乃是长芦盐政所在,数百年盐入,很有些富可敌国的豪富之家,不抢一把实在是有些不对劲。而那里民团和官兵都还有一定的实力,当地武风很盛,平日里械斗很多,宗族很有些武力,富豪们的精锐家丁战力据说不比总兵内丁差,城壁坞堡都很坚实,粮草补给什么的也是充足,满清兵马要是攻打,仓促间是拿不下来的,总归是会给胶州营的队伍争取些时间。

谁想到打下了静海之后,鞑子兵马竟然没有理会富庶的沧州,反倒是纵兵急进,实在是让人措手不及。

但赵能率领的登州军,撒出去的骑兵哨探并没有和鞑子的兵马遭遇,各处埋藏的暗桩之类的也是同样如此,按说鞑子不应该知道正面胶州军的存在,那为什么如此的急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