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七四章 盲点 招安 汝州陷落(第4/7页)

这种感觉可是空落落的,让人很不舒服,原本需要花费很大力气的目标,现在突然变的随手可得,对李孟来说,缺少了那种运筹帷幄,一步步取得胜利果实的趣味,的确是没有意思了。

但对王海还有唐二来说,这件事的确是令人高兴,既然降了,那淮杨军和青州军就可以少死伤些士兵,少耗费些军饷钱财,全力对付卢九德率领南直隶官兵了。

而且革左五营的士兵投降,却有个另外的好处,那就是可以在降兵之中吸取大量可用的兵源。

如今除却胶州营之外,其余的大明官兵,大多已经是烂掉,有些战斗力的差不多又和胶州营势不两立,山东的青壮和适合的兵源,差不多到了个极限,如果继续征兵的话,恐怕就要影响生产。

革左五营的那些青壮还有老兵,有在军事组织中的经历,又不会影响山东的生产劳力,都是没什么牵挂的光棍汉,正是最合适的兵源。

胶州营扩军在即,每名相关的将领都是睁大了双眼,准备让自己的军队扩大,现在有这革左五营投降,估算下,最起码有五万到六万可供挑选的兵源,至于剩下的那些老弱,可以在凤阳府的大批荒废的田地上耕种,这可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降兵中的兵源和劳力,对李孟来说,这本是战后的红利,可如今却送上门来了,李孟在现代,小时候曾经去偷过玉米棒子,自己烧着吃,觉得无比香甜,可家里自己种的味道却完全不同。

眼下这些红利,也没有让李孟感觉到如何的兴奋,只是沉思了一会,招呼后面侍立的袁文宏,开口说道:

“备纸笔纪录,参将陈六接受革左五营的投诚,但双方军队仍然保持现状,不接触,对外仍然声称正在交战。另外,本帅看信上只提到老回回、乱世王、改世王三人的名字,左金王和革里眼呢,若是不能全师来投,那就坚决不能受降。”

袁文宏运笔如飞,在那里记录,李孟站起来走了几步,回头又是开口说道:

“即便是革左五营上下统一了意见,我方答应受降,但革左五营之中一切都应保密,留驻原地不动,切记,这是我方受降的条件,要不然仍不停战,陈六、马罡,在本帅下一步的军令到达之前,仍要把革左五营视为敌人,若有接近,要毫不留情的痛击。”

李孟说完点头说了句“封起来”,袁文宏连忙拿起文章,吹了几口气就要封火漆快马发出,不过李孟随即又是止住,沉吟着低声说道:

“不急在这一天,先派人给公孙先生送去,晚上确定之后再议。”

那边领命,李孟顿了下又开始下了第二道命令:

“立刻给各军发令,驻扎在东昌府的五个营,调驻扎和兖州府接壤处的两个营去归德府驻扎,兖州军要备足船只,随时准备顺着漕运运河去往河南和南直隶,调登州军入青州,待大军南下,补防济南及东昌。另,各处武装盐丁,此时应全神戒备,镇压地方,务求山东地面安定,这些命令即刻抄送封装,加急快马发出,不得耽搁!”

李孟扭头看看一边的汤二和王海,这两人都是满脸的兴奋之色,都是站起,李孟笑着开口说道:

“闲了这么久,就要打仗了,回去整备你们的兵马,时刻听令,准备出发!”

两人轰然听命。

到这校场的时候,天色颇为的清朗,此时已经是乌云密布,天地间黑压压的,风雨欲来……

刘良佐当年在闯王麾下的时候,也被称为是一员猛将,敢冲敢打,不过自从被官军招安之后,人就变得差了口气。

九月初的时候,总兵黄得功在前面受挫,前冲作战这么久,南京镇守太监卢九德也是要轮换休息,让刘良佐上前代替。

黄得功和刘良佐矛盾很深,让刘良佐去代替,那真是满心的不情愿,这次指挥他们的可不是文官,若是文官,命令还可以不听,但太监卢九德可是眼里不进沙子的精明人物,手上又有部队。

这命令下达,要不是不遵从,卢九德的南京禁军直接就是杀过来了,花马刘不情愿归不情愿,还是领着大军前出。

他的部下将近六成是当年闯营一同投降过来的人马,可这些年的烧杀抢掠横行不法,早就是把他们的战斗力和勇气消耗的干干净净。

左金王和乱世王两人现在是没有什么算计了,合力一起,向前不退,黄得功就是被他们打的吃亏后退,这刘良佐转到这个方向,第一次会战就是吃了大亏,直接被打了回去,而且这战场选择的也很不合适,要想回寿州附近的大营还有很远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