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六七章 南征动员 内有隐忧(第3/4页)

从胶州营出现时候起,除却刘福来担任司礼监秉笔太监和南京镇守太监外,中枢对山东的态度都是冷淡和有敌意的。如果能换个对山东亲近,或者是对山东知根知底,知道李二郎威势的大臣上台,那肯定是会少很多的麻烦,毕竟,朝廷对山东已经是无可奈何,真正熟悉山东的,肯定是会忌惮和考虑具体的情况来行事,方便许多。

看天下间有资格坐兵部尚书这个位置的高官大臣,数来数去没有几个,而且年纪合适的更是少,算下来这几年功绩累累的颜继祖可是有力的人选,搞不好还是最有力的人选之一。

毕竟李孟这几年东征西讨,战无不胜,立下了赫赫功勋,这颜继祖作为主管一省军政的巡抚,自然有个运筹统帅之功,而且,在制度里面,运筹之功才是首功。有这等武勋,又是在中枢做过吏部都给事中,人脉宽广的大佬,怎么看也是适合这兵部尚书的人选,再加上胶州营富可敌国,出钱沟通,那自然成算更大。

李孟这边已经是计划完毕,只要是朝廷决定擢升颜继祖为兵部尚书,那颜继祖肯定是孤身上任,家丁奴仆全都是胶州营这边“好心好意”安排。

到那时候,在京师的兵部尚书,肯定是亲山东的立场,或者说,必须是亲山东的立场。

那边袁文宏告了声罪,躬身退了下去,自去安排巡抚官署那边的事,外面的家丁却又是通传:

“济南府同知周扬周大人到。”

李孟摇摇头,对边上的一名仆人吩咐,让他去通知内宅,给自己留饭就行,不用等候,常驻济南以来,早饭晚饭,全家人总要等着他一起吃,很多时候晚上李孟被公务缠身,老婆孩子还有长辈都是饿着肚子等。

这举动固然是让李孟感觉温馨,可也觉得过意不去,时间久了,每次遇到这样的事,都是安排下人回去知会一声,不过几个女眷还是要等,他也是无奈。

现在的周扬可不是当日那指点江山的意气书生,他可是山东境内排在前三的文臣,别看他是个同知,但山东人不知道巡按是谁,济南人不知道济南知府是谁的多了,可不知道他周同知的几乎没有,几人之下,万人之上,威权自重,身份气度可不是从前可比。

不过在李孟面前,他依旧是当日的那名举人,恭敬客气,说话也是直接的很,一进门施礼客气,坐在椅子上直接开口说道:

“大帅,昨日间安排的改编兖州豪绅的官吏和帐房,今天上午已经是启程。”

和其他胶州营的高层相比,最近这段时间周扬算是和李孟接触最少的一位,对这种情况,周扬的心中总是很不安,在一个团体之中,和核心越亲近,地位也就越高,周扬一直在地方上操持民政屯田之事,这方面工作几乎是自成体系,和李孟的接触的机会不太多,双方有点各忙各的感觉,周扬觉得自己是愈发的疏远了。

特别是袁文宏成为这镇东将军幕下的主簿之后,周扬心中更是后悔,按照大明的体制和观念,袁文宏的品级虽然低,却参赞机要。在山东士人的眼中,这袁文宏的地位已经是和周扬持平,隐约间还要高过去,毕竟这可是更加的接近核心。

以上种种,周扬自然是心中不安,李孟常驻在济南这段时间,他自然是来的勤了些,不过察言观色,李孟对他的态度是和蔼,是和朋友交往的姿态,对袁文宏则是上级对下级的态度,而且许多事情还是放手让他去做,这才是安心下来。

整个山东的气氛逐渐紧张起来,可兖州府那些还游离于体系之外的大户人家,并不知道这紧张的气氛到底是针对谁。

何况他们被越来越高的盐价折腾的苦不堪言,一边是精神上的惊惧,一边是经济上的紧张,直接加入胶州营体系的人是越来越多。

只是这后进来的,已经没有马骨的资格了,老老实实的按照胶州营的体系制度规划田亩,清点人口,派出子弟当兵等等,一样也少不了,这些大户占有的土地都是极大,依附他们的人口也是众多,接收的工作当真是麻烦的很。

每有什么新的豪门大族屈身投靠,周扬这边的幕僚班子派人牵头,和宁师爷、灵山商行那边派出人手,过去接收,这段时间忙得不可开交。

不过忙归忙,周扬心中却是高兴,李孟对他的信用不减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他提出的屯田田庄,逐渐的在整个山东省推行开来,这种成就感实在是让人满足和自豪。

周扬前段时间的忐忑和不安,自然是杞人忧天,他的屯田之政,是整个胶州营强大的根源,是兵源、粮草的来源,甚至可以说成是胶州营,这个带些割据性质的地方政权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