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六一章 棋局处处 笑对风云(第3/5页)

不得不说,历代的禁军,也多是这种冒名顶替的市井流氓居多,靠着贿赂入营,支领粮饷,反正是白得来的,又不用点卯,又不用操练。当年唐朝的神策军,也是一只强兵,压服藩镇,抗击吐蕃,端得厉害,可是天下都还没安定,就有大量的长安富户子弟进来了,除了在政变的时候在长安城里放火抢掠以外,什么都不会。

眼见着麾下兵马散去还谈什么救援,侯恂和许定国商议之后,上奏崇祯皇帝,说是河南局面已经是糜烂如此,贼势如此,必须要慎重的对待,开封城乃是天下坚城,又有红衣大炮,水路也未曾断绝,粮饷足备,以前也被闯营围攻几次,天子圣明,将士用命,都是逢凶化吉,这次想必也能支撑的住。

既然这般,黄河南岸的开封城暂时并不危急,不若派人在山西陕西收拢边兵兵马,壮大力量,等到有足够的力量的时候,再渡河而击,恰时闯贼屯兵坚城之下,士卒疲病,正好聚而歼之,才有十分完全的把握。

当然,眼下的开封城危急,既然封丘的兵马不能过河来救援,那可以用个折衷的法子,从前开封城遇险都是怎么办的,山东兵马渡河而来啊,这次不如仿照旧例,调派山东兵马前来,岂不是两全其美的方法。

不管是文臣武将,凡是领兵在外的,自主性就大了点,督师侯恂这么说,倒也是在理,可山东兵马自从朱仙镇开战时候起,就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不出兵,朝廷上下已经是不指望能调拨的动了。

但侯恂当日担任户部尚书的时候,在朝中很有些人脉,下诏狱的时候口风严实,很是替别人担负了些罪责,这人情可是不少,这次上奏,很是有人帮着纷说,崇祯皇帝此时是一种昏头的状态,只要下面的大臣说出几分道理,他就准的。

结果是侯恂和许定国各派人手去陕西、山西去收拢边兵,这山陕的边兵,被朝廷和流民收拢了一拨接着一拨,天知道那里冒出来的那么多边兵,天知道后便这些边兵的战斗力能有如何。

在没有李孟的历史上,督师侯恂率领着京营、山西、山东的兵马来到黄河北岸,结果还没有交战,山西兵马一天一夜之内全部的溃散,京营也是溃散近半,只有山东刘泽清的兵马还在,但也是迟疑不敢去交战。

那时候侯恂所能作的,也就是上奏朝廷,说“臣之所统名为七镇,合之仅数万之卒,故为今计,莫若坚守北岸,尽弃河南地以委之”。

那个毫无变化的历史,和如今这个,虽说形式有所不同,可实际上结果没什么两样的,还好李孟仅仅是知道历史大事,却不知道这些细节,如果知道他改天换地了这么折腾,可该发生的还是发生,不知道他心中会如何想。

当然,他更没有想到,侯恂会想到这么做,其实还是他埋下的种子。尚书府在归德是豪门望族,前次涡水之战,侯尚书几个亲戚也都在阵中,所以侯尚书对山东兵马也颇多了解,才会想到这一出。而且,以侯尚书这样的人精,说不定在这些蛛丝马迹里,也嗅出了一些不同的空气。在这里下一颗闲子,未必不是一个妙手。

依旧是大明湖畔的水阁,天阴欲雨,空气中很是闷热,即便是这取清凉之地的水阁,坐在里面也是见汗。

不过此时李孟的心情却是比前些日子好了些,孙传庭的铁面却是换成了一个竹编的面具,这水阁之中有亲卫和文书帐房,不停的有人过来请示,文书批阅,情报的分析,总归是人来人往,闲不下来。

这天气,孙传庭就是带着竹面具也是闷热,汗水顺着缝隙流下来,不时的背过身掀开面具,拿着手巾擦擦汗。

“公孙先生,这济南府城的天气比起胶州来那是差的太多,此时灵山卫几处临海的地方,可都是清凉的很,等闲下来了,咱们过去,不用夏天在这里遭罪。”

平心而论,比起现代来,这时代的济南城实际上并不那么热,但李孟十几年已经是适应这时代的气候,来到济南,这一相对比较,自然感觉不舒服。

听到李孟的闲聊,孙传庭笑了笑,把面具盖在脸上,笑着回答道:

“大帅不要说这等话,今后忙碌的时候还多着呢,怕是那时想起今日,就琢磨着当日间怎么如此闲适呢”

屋中众人都是跟着哈哈的笑起来,而今李孟已经是镇东将军的身份,将来还要更忙,这话当真是善祷善祝,众人都是攀附着李孟这棵大树的,李孟将来要是了不起,众人也是跟着水涨船高,这话人人高兴。

孙传庭把“大人”的称呼换成“大帅”已经是有段时间,今天又是这样的打趣,的确是说明这位孙先生的心境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