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五二章 抓舌头 意外消息(第3/4页)

“我们百姓开船在海上不顾性命,赚点辛苦钱,就担上这么大的罪过,朝廷的大官派人鞑子那边求和,你们又……”

屋子里面猛然安静了下来,这郑三也是下意识的闭上了嘴,黄平几人面面相觑,都是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抑制不住的兴奋,自家大帅需要什么情报,他们下面的人大概有个思路,面前这个船头说的话应该就是自家大帅最喜欢的那种情报。

事情和郑家无关,精神又是大起大落,而且反正是说出口了,这郑三对这个问题却没有什么避讳,他可能也不觉得这些话会如何。

大明和满清互相的情报搜集是极为不对等的,鞑子在北中国有各种打探消息的人,而大明对满清鞑虏那边有什么情况是完全模糊的。

兵部尚书陈新甲派使者去关外联系议和的事情,关内隐瞒的密不透风,在关外满清的地界却已经是沸沸扬扬。

按照崇祯皇帝的授意,和谈的尺度实际上非常的大,大明历史上没有和域外蛮族和谈经历,这次出关谈判的密使马绍愉完全是按照,当年宋辽、宋金、宋元的路子来谈,什么岁币,什么称臣之类的。

马绍愉出现在满清官方的时候,给人的感觉当真是瞠目结舌,让满清上下震惊异常,不管在军事上取得什么大胜,满人对汉人始终是有一种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已经是延续了许多年,从文化上,从国家上,从各种方面来说都是如此。

那范文程、宁完我不过是个秀才童生出身的卑琐文人,却在满清有那样的高位官职,努尔哈赤晚年对汉人的屠杀,都是和这种自卑感有关,这也是满清的勋贵高官们,乍得富贵,便模仿汉人衣冠,喜欢大明的各种奢靡享受。

山西的商人,还有包括郑家在内的南方商人,去和满洲贵酋做这样的生意,也就是这个原因。

满清目前对大明有这样的军事优势,却迟迟不发动总攻,而只是一次次的入关骚扰抢掠,此时的大明已经快被流民大军们摧毁根基,如此虚弱的大明帝国,正在巅峰的满清却没有什么大动作。

差不多都是和那种仰望的视角,自卑的心态有关……

可突然间,被自己仰望多年的大明帝国,突然间派出了和谈的密使,而且是这样的低姿态。

所有知道这一切的满人在这一刻,突然间信心满满,大明帝国那看似庞大的形象在他们心中轰然崩塌,这件事情的意义甚至还要超过了松山那一战,原来对方是这样的不堪一击,完全是个纸老虎。

尽管和谈的密使马绍愉一再要求对方保密,可消息还是被有意无意的传了出来,从亲王贝勒,到下面的甲丁、包衣,人人知道了大明来求和称臣纳贡的消息,人人振奋,直接是把这件事情当做笑谈。

称臣纳贡,这算什么,大明做出这样的低姿态,反倒是让满清更看清楚了大明虚弱的内在,金银亿万,子女牲畜,到时候依仗弓马冲入关内,自去取之就是,你称臣纳贡这点钱又算得了什么。

满清勋贵们本就是没有打算认真来谈,要不然消息也不回传扬的那么快,这郑家的船队去金州卸货的时候,和岸上的人闲谈聊起,不管怎么说,这郑家和那些南边来的商人也都是汉人,码头上的那些满人从前还有几分客气,此时却是志气昂昂,闲谈的时候把这些水手船家好一顿奚落。

郑家这些水手和主事的人,民族国家的观念本就淡薄,反倒是想,咱们做生意算什么,那朝廷都来和谈了,心中本就是若有若无的那些内疚更是烟消云散。

另外一提,被紧闭起来的蓟辽总督洪承畴也是知道了这消息,满清一直是没有放弃对他的招降,这个消息对起到什么作用还真是令人玩味。

何人指使,何人来和谈,和谈的内容如何,这些东西都是都被满清的有心人散布整个关外,务求真实可信,或许这也是满清的心理建设。

只是可怜这出关求和的使者,受尽了鞑子的愚弄和嘲笑,却只能是无奈的在那里和谈,成为别人眼中的傻子,天下人眼中的耻辱和笑柄。

郑三一个粗人,跟那岸上的人闲谈聊过也就聊过,并没有记得太清楚,但他知道的这些消息,已经是足够多了。

比如说他模糊的记得,那个派人来和谈的朝中大佬姓陈,还有姓马的某位文官,有这些姓名就已经是足够。

黄平几个人记录的时候,倒是足够冷静,脑海中迅速的运转,和自己掌握的那些朝廷信息迅速的结合对照,他们是山东的属下,不知不觉间,和这个大明已经是有了疏离感,隐隐的还有些幸灾乐祸和瞧不起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