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三〇章 铁面人 亲疏有别(第3/5页)

李孟听到这里,也是猛然的反应过来,可不就是这么回事,自己的盐业遍布山东,山东每个人吃的盐,都是盐场里面出产的盐,胶州营贩盐的利润扣除成本,多出来的那一块,有部分是正常的利润,另一部分可就是类似于收上来的赋税了,从前还真是没有想明白这个关节,孙传庭这一分析,却到了点子上。

“山东精兵强将,军费花销是一笔极大的数目,朝廷不下拨军饷,大人自己创出私盐这条财路自己自足,实在是雄才大略。”

说到这里,却是直接捧了李孟一下,孙传庭虽然是英杰,但大明官场呆的久了,说话还是懂得圆转如意,果然,接下来的话,就开始转了风向。

“大人,这盐务既然是赋税之政,那这作用可不光是银钱这么简单,赋税本是大政,本朝讲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士子文人,自然是不必缴纳税赋,负担徭役的,农工商三民,则都是被课以重税。大人的事业虽然还没有到那一步,但也以通过这赋税之事分出亲疏远近,让这鲁地之民,知道跟随大人和不跟随大人,到底有什么分别,升斗小民,你与他讲大义道德,是没有用的,只有在利害上下功夫,才能让他们明白……”

分析这盐务之本质,并且做出改进,孙传庭侃侃而谈之后,还拿出了写好的条陈交给李孟。

刚刚投靠的时候,李孟本还没有指望对方这么快就发挥作用,毕竟在后面看各项文报,和亲身来处理接触这些事务,还是有差别的,谁想到孙传庭竟然这么快就上手,还提出了很有价值的建议,实在是让人惊喜。

这个条陈迅速的实行了下去,兖州府和东昌府那些自成体系的大豪大族,虽然有自己的田产基业,可也是要吃盐的。

将近几年的时间,盐价一直持平,货源充足,大家都把这买盐吃盐当作理所当然的事情,没人想着去储存些以备不时之需,等到胶州营这个命令一发出来,众人才发现,想要买盐根本没有别家可买。

武装盐丁和兖州军巡查的极为严密,想去那边的淮北去买都不可能,何况山东的大部分土地都在不到三十个人的手中,这些人家大业大,以胶州营这种防范的严密,那些漏网之鱼所带的盐只不过是杯水车薪,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无盐不行,事已如此,也只能是捏着鼻子买这加价的盐货了,同时,武装盐丁们实行了最严厉的处罚方式。

在李孟牢牢控制的区域,盐价平稳,自然会有那贪图小利的人想要去跨境贩卖,对这样的人,有严刑峻法等待着他,大明律对于贩运私盐的惩罚,武装盐丁可是有资格来执行的。

掐住了这些可能的漏洞,盐价消息渐渐的传开,东昌府和兖州府的人知道不跟随山东总兵李孟的脚步会付出什么样的代价,那些吃着平价盐的,也是知道感恩,明白这平价的盐货并不是理所当然就能吃到,而是要有忠心的代价。

这盐价的调整,说起来冠冕堂皇,好像是官方的举动,如果自己追究的话,就会发现,这还是私盐贩卖的性质。

但山东上下没人对这个提出什么疑问,其中济宁州盐运司衙门最为的高兴,因为每年让他们去贩卖的那些盐,就是在兖州府境内贩卖的,盐价提高,他们就有不少的银钱可以拿,的确是让人高兴。

不过外人看来,实在是可笑可悲。

部分州府盐价的调整,加上从九月下旬就开始的清查,等于是给山东境内的民众一个态度,跟着李大帅的,总会有你种种的好处,不跟着李大帅的,眼前的这么多事情,就是鲜活的榜样。

就连你生活中的最小的那些事情也会遇到麻烦,比如说你吃的盐,就要比其他家贵上几分……

区域盐价的调整之后,让胶州营的收入又是稍微增加了些,但所收获的,不光是这增加的收入。

在崇祯十四年的十一月下旬,东昌府城聊城的大地主刘家的家主带着三个儿子上门,说是大军为山东守土,刘家也应该做些应该做的。

那刘家的家主慷慨激昂的说道,自己这三个儿子也在家中跟着教习学了棍棒武艺,要是大帅不嫌弃,就让他们在军中效力。而且看着大帅这边军队众多,开销这么大,愿意负担几个营的开销。

三个儿子来军中效力,等于给胶州营人质,负担几个营的开销军饷,那等于是变相的缴纳赋税。

刘家的家主十分知道自己的本份,在提出那资助营头的要求之后,一再的声明,最好是在登州府或者是莱州府的军营,钱财都是交给大帅的老营,怎么安排调配都由大帅你安排,刘家只是尽一份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