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九三章 豆萁煮豆 乱世刀兵(第3/6页)

“大帅神武非常,小人一族在南直隶就多有耳闻,一入山东方知道传闻不虚,实在是佩服的五体投地。”

事实上,虽然两人相隔不过一张桌子,可方应仁看着李孟始终觉得对方极为的高大,要仰视才行,这种错觉倒颇为的有趣。

对方老二的这种客套话语,李孟实在是懒得回答,直接是拿起茶壶,顺手给对方倒了杯茶,这可是胶州营的特色之一,方应仁诚惶诚恐的站起来,连说不敢,看到李孟不耐烦的神色,才讪笑着开口说道:

“大帅派军护佑淮北,固然是朝廷的命令,可这动兵的理由也和这大笔的银钱相关吧,无利不起早啊!”

这番话让李孟笑了笑,那方应仁说话却是顺了不少,直接开口说道:

“小人说句得罪的话语,大人这鲁盐的买卖也是做的兴亡异常,眼下不是还卖到河南和北直隶那边去了吗,不过小人却也敢把这话说到前面,大人的买卖即便是没人下绊阻拦,也就到此为止了。”

“哦?”

说了半天,话题终于让李孟感觉到一些兴趣,从去年利用信阳镇上的杨四来打击两淮的盐场之后,毗邻淮北的山东盐货的销售第一次在省外兴旺发达,收入也是渐渐的增长起来,在李孟的盘算中,如果收入按照这个程度增长再加上两淮盐商们每年的供奉的银钱,胶州营可以继续扩军,而不用考虑财政上的问题。

不过鲁盐的销售买卖,增长的幅度却开始慢慢的变缓,北直隶的市场还有官营的长芦盐场,而河南地界大灾频频,也就是在那些城邑之中销售,这些市场空出来的份额被鲁盐抢占之后,鲁盐的销售就没有太大可以增长的空间了。

私盐买卖并不简单的是货物和银钱的交换,因为是官营的专卖货物,而利润主要是出自官盐私卖,在某处买卖,往往是需要当地的有力人士参与或者是庇护,鲁盐在山东本地的市场,倚靠豪绅地主也是如此。

本省可以倚靠李孟的权势以及胶州营的武力强制达成,何况他又能控制住山东的各大盐场。

可要销往其他地方,北直隶和河南这等早就是有关系的地方倒好说,在外扩一些,可就很困难了,那边可是淮盐经营了将近两百年的地盘,买卖双方,庇护关系、分肥的比例都早就是确定好了,各种勾结错综复杂,世代的关系,可不是山东鲁盐这外来户说能进就能进入的。

所以鲁盐的销售增长很快就是停滞了下来,李孟正为这件事情发愁,来自现代的他并没有把盐货销售想像的太复杂,只觉得官盐私卖,谁卖不是卖,哪里想到这其中就这么大的关系纠葛,说白了,李孟卖盐一半要依仗刀剑,在外省卖不动,总不好明火执仗的打过去。

在此之外,也有些客观条件上的困难,比如说淮盐出产量远远的大于山东,而且运输可以依托漕运和两淮地密集的水网,而山东则不同,有些时候,即便是外面有需要,这边的生产和运输也跟不上。

所以李孟一直想要在淮北顺理成章的扩大自己的势力,占据几个盐场,利用对方的渠道来发卖,可惜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而最近的这件事情,盐商的应对迅速,也找不到生事的借口。

听见这方家的方应仁把话挑明,李孟顿时是来了兴趣,方应仁也是看到了李孟的神色变化,心中有了几分把握,禁不住笑着说道:

“大人也贩盐,不过做的却不精细,要知道这盐业的买卖,并不是有盐就能卖出去的,两淮盐商都是山陕、徽州的商人,几十代的传承积累,才有了今天的局面,看着好像是钱货两讫的生意,里面的道道多着呢!”

李孟连连的点头,大明盐业买卖的最顶层就是这些两淮的盐商们,双方水火不容很长时间,李孟有时候也想,等到自己杀光了这些盐商,或许再也没有机会知道这个行业里面的奥秘,今日居然有一位淮上盐商给自己讲述,真是难得的机会。

方应仁实际上还是有些紧张,身为李孟的大将已经是有种杀伐的血气,靠近了接触,方应仁的压力很大,说了几句之后,喉咙有些干,端起茶碗喝,却已经是空了,李孟笑着有拿着茶壶给他倒满。

这次方应仁并不紧张,反倒是笑嘻嘻的端着茶杯受了,李孟终于是开口问道:

“却不知道方兄来意为何,总不会是在这里闲谈吧?”

方应仁完全的放开了,笑着回答道:

“大帅这么称呼实在是折杀小人,大帅养兵治民,花费巨大,这开源的心思想必是迫切的很,小民家中有些门路,愿意助大人一臂之力。”

听到这话,李孟眯起了眼睛,他当然明白对方的意思,也知道对方是主动上门讨好,天上没有白白掉下来的馅饼,对方必然会要求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