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七七章 始料未及 大事(第3/6页)

不过各地的内官太监,捞取搜刮来的钱财,总要给自己留下最大的一份,送到京师来又不是专门送给王承恩一个人,从前像是高起潜和曹化淳这样的大太监也要有一份所得,落到手中也不太显眼。

可这在莱芜的矿监丁旭却不同,他和王承恩却有同乡的关系,要不然也不能在崇祯初年才被派到莱芜这边来做矿监,丁旭是王承恩的亲信,而且丁旭也有几分认死理的脾气,搜刮经营得来的钱财分出四成来给王承恩。

莱芜铁矿让这丁旭经营的颇有气象,这四成的钱财当真是一笔丰厚的钱财,有这么丰厚的钱财,又有双方的关系在,王承恩真是把这丁旭看成自己心腹中的心腹,一向是爱护的很。

眼下在中枢,除却在司礼监和御马监两处,一文一武权重天下之外,其余的都是比较清苦的职位,所以外放出去成了一等一的优渥差事,只是这等差事名义上是皇帝派出,实际上都是靠司礼监和御马监的大太监们举荐,管理也是他们,宦官们若是想要外放,需要花钱购买,在任上的时候还要孝敬钱财。

为了让外面始终有职位轮换空出,始终有可供买卖的职位,这些大太监们往往是把外面的各种镇守、监守的太监几年一换,而这莱芜矿监丁旭却做了将近十年,可见他在中枢的根基深厚。

快马传信,司礼监大太监王承恩在七月二十五日就看到了这封信,在湖广和河南一带的乱局已经是传到了朝廷之中,招抚贼人的计划现在已经全盘崩溃,主持这个政策的杨嗣昌自然是要负主要责任。

朝廷上的其他大臣对杨嗣昌本就是看不惯,平日里因为崇祯皇帝的宠信才无可奈何,现在得了这个机会,一时间攻讦纷纷而来,朝廷之中每日间都是吵闹不停,司礼监和内阁一方面要调兵围剿重起的张献忠和罗汝才部,一方面还要处理各个官员的攻击和辩驳的奏折文书都是忙得不可开交。

身为司礼监大太监,内相王承恩自然也是没有一丝的清闲,可这百忙之中看到矿监丁旭的信笺,本就是烦躁的心情被这件事一激,立刻是火冒三丈,愤怒异常。

王承恩这等天下最高层的官员,对这类的官场倾轧之事精熟无比,矿监丁旭的信上指名道姓的说山东总兵李孟要谋夺莱芜铁矿,并且把截断煤矿供应,派兵进城威胁的事情添油加醋的说了出来。

谋夺莱芜的铁矿,等于是谋夺王承恩的一条财路,这司礼监大太监如何能愿意,但这王承恩也明白,李孟眼下是有功的军将,所谓的谋夺莱芜铁矿的事情,严格来说却也抓不到他的把柄。

崇祯年间本就已经对这种带兵的大将没有什么办法,只能是一味的迁就忍让,前段时间杨嗣昌定功罪,要杀总兵祖宽,结果关宁大将鼓噪骚动,朝廷只能是派人安抚,显得狼狈异常,这样有罪的军将要处置还这么困难,何况是李孟这等有功之臣,王承恩琢磨着,就算是自己主动去跟皇帝求情,搞不好会灰头土脸。

但这口气却不能这么咽下去,王承恩还记得李孟这些年升官晋级,都有内官为其分说,而且背后靠着的是谁,他也知道是当年的秉笔太监刘福来。

当年刘福来因为青盐的差事办的妥当,被王承恩提拔称为司礼监的秉笔太监,后来又是知情知趣的从秉笔太监的位置上主动下来,去往南京城担任次一等的镇守太监,和王承恩之间没有什么矛盾。

不过这次因为李孟的关系,王承恩也不管从前的那些情分了,而且刘福来在内廷宦官之中,没有什么派系和背景,在贫寒之中被提拔,在司礼监的时日也断,这等根基不深的内官也无需顾忌太多。

在王承恩看来,李孟能有今天的声势地位,全仗刘福来在身后护持,如果把这个靠山一去,那么同样是起于寒微的李孟没有什么依仗,必然是渐渐的颓败下去,这样自然不敢去争夺那铁矿了。

李孟这边也没有想到,手下人去购买铁矿的手段激烈了些,却遭受到这样的报复,只不过此时他正忙于其他的事情,压根不知道会有这样的变动。

收到信的第二天晚上,尽管朝野上下对内阁学士、兵部尚书杨嗣昌抨击激烈,可崇祯皇帝依旧是有每天召对杨嗣昌的习惯,王承恩尽管身居司礼监之首的高位,可还是每日陪伴在崇祯皇帝的左右。

此时他也是按照平时的规矩,侍立在崇祯皇帝的身后,看着杨嗣昌在那里侃侃而谈,湖广和河南的局面已经是崩坏,特别是左良玉和罗岱的兵马溃败,罗岱被俘战死之后,杨嗣昌当日提出来的那些政策已经被证明是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