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从黑暗走向黎明刘知远 刘承祐 郭威(第5/15页)

这一幕在 681年后再次上演,“大汉奸”袁崇焕被凌迟处死,老百姓都抢袁崇焕的肉吃,对汉奸的痛恨何其之深。只可惜了袁督师,国家栋梁就这样被自己倾心爱护的老百姓一口一口的生吃掉,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更悲哀的事情。相比之下,杜重威是算便宜的,因为在五代时就已经有了凌迟,赏他一碗刀头面,也算是给足了面子。

刘承祐继位之后,援照旧例,大封文武百官。虽然一朝天子一朝臣,但刘承祐刚当上皇帝,还没有自己的政治势力,自然不宜在那些老臣头上动土。而且这帮人都是老油精子,把他们惹毛了,再“强迫”某个谁出山当老大,刘承祐是应付不过来的。

在刘知远留下的这干子旧臣中,“内部总理”杨邠、“首都卫戍司令”史弘肇、“国防部长”郭威、“财政部长”王章是其中的核心骨干力量,刘承祐虽然是皇帝,但年少不懂事,军国重事由这四位负责。而那位“德高望重”的太师冯道,则只是被当成了后汉王朝的装饰品,一只美丽的花瓶,冯道也懒的去掺和政事。这年头太乱了,在家养鸟多好,行将就木的老朽了,也没兴趣去管那些破事。

杨邠和史弘肇是刘知远的贴身死党,对刘家的忠诚是没得说,但这二位有个最大的毛病,就是贪财。以他们现在的身份,只要起了贪念,就必然会干出权钱交易的勾当来。曾经投降契丹的原凤翔节度使侯益因和取代他的王景崇关系不好,便拿出重金贿赂杨史二位,请他们在皇帝面前给王景崇泼点粪,最好能干掉他。王景崇在京中有耳目,自然知道了这件事,气的当初在交接的时候没杀到侯益。

五代虽然存在时间不长,只有区区五十三年,但其混乱程度可以说“骇人听闻”。由于中央权威的丧失,地方上的军阀虽然对中央政府还保持名义上的从属关系,但真正能听话的根本没几个。正如宋代军事评论家何去非所说:“夫以功就天下者,常有强臣;以力致天下者,常有骄兵。”,藩镇上有强臣,下有骄兵,一旦觉得形势有利,就会扯旗造反,谋取更大的利益。

当刘承祐还没有皇帝宝座上坐热的时候,就接到了前线的急报:护国节度使李守贞自称秦王,反于河中府(今山西永济西),并已经攻陷潼关。后汉的陕州兵马都监王玉在潼关打败李守贞,夺回潼关不久,又传来永兴(就是现在的陕西西安)牙将赵思绾在取得了长安城中的控制权后也反了,并接受李守贞的“伪职”。

赵思绾这个人很普通,当时象他这样级别的人物成千上万,但他有一个特别的辟好,是一般人所不敢去尝试的。就是赵思绾喜欢生吃人肝,说:“吃了人的肝,能益寿延年。”甚至当他把肝吃完后,被取出肝的这个可怜人还没有断气(残忍至极!)。朝廷派出镇宁节度使郭从义讨伐这个畜牲,保义节度使白从珂去讨伐李守贞。

到了六月,凤翔巡检使王景崇因为不愿意接受朝廷的调令改任邠州(今陕西彬县),同时向“秦王”李守贞和后蜀皇帝孟昶称臣,和朝廷公开对抗。

这三个叛镇地界连在一起,自然抱成团儿,不然各自为战,让朝廷个个击破,他们才没这么傻。朝廷方面接连接到藩镇造反的消息,刘承祐年轻不懂军事,自然有些害怕。但朝中主事的四大臣根本没怵到这三个毛贼,人家都是大风大浪中历练出来的,什么场面没见过?朝议决定由

郭威任西征军主帅,全权负责西线战事,“都督中外诸军事”。

郭威当然愿意去,不仅因为平定三镇的叛乱本是自己的份事内,更主要因为他可以借这个机会在军队中扩大自己的势力,乱世中军权即政权,没有军权,职务再高也一切免谈。出发之前,郭威特意跑到冯道太师的府中,请他给自己出些主意,毕竟人家是个“久经考验”的老江湖,问问也好。冯道说的倒是和郭威想的差不多,:“李守贞出手很大方,丘八爷们都愿意为他卖命。所以郭大人你也要学学李守贞,不能对当兵的小气,不然他们就敢在阵前把你卖了。更何况公家的钱不花也没人说你好,铁公鸡千万做不得。清廉者众人恶之,郭大人要记得老朽这句话。”郭威听了很有道理,握住冯道的手说:“冯大爷,您真是位思想家!”

世界上什么饭最好吃?公认最经典的答案就是:不花钱的饭最好吃。公家的钱,你不拿,自会有人拿,别人拿了还骂你脑子有水。花公款除了少数人心疼,没人觉得可惜。当然该花钱的一定要花,钱就是用来花的,不然要钱何用?只是不该花的乱花,公家的钱是从天下掉下来的?还不是老百姓的血汗钱!指望道德的约束,在人性属私的时代,根本不起作用。同样一个水笼头,公家的水让他淌去,花你的钱了?要是自家的水笼头淌着,不心疼死?乱世用重典,当然这个乱世也包括道德的乱世,人类历史上几乎就从来没出现过什么道德盛世。不要去讲什么大道理,办法只有一个:乱花一块钱的公款,扣你十块钱的私房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