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遗臭千载“千古一帝”石敬瑭和他有血性的侄子(第6/11页)

石敬瑭虽然比较无耻,但并不白痴,做为一个在乱世中谋求生存的人来说,要想出人头地,就必须要拿得起放得下,能“取”也能“舍”。对石敬瑭来说,放弃的是尊严,得到的是富贵,尊严是没有市场价,天知道尊严该值多少钱。从古至今,能“舍生取义”的人并不多,谁不想做皇帝?谁不想钟鼎玉食?象豫让那样的侠士,虽然许多人都很佩服,但真让他们去做豫让,那就有点勉为其难了。

石敬瑭这样想,其他人也是这样想的,有些人虽然在石敬瑭面前会一口一个“万岁爷”,转过头去就暗骂“老不要脸!”成德节度使安重荣就对石敬瑭很不服气,安重荣是个胡人,生性粗豪,为人凶悍,人称“安铁胡”。当初石敬瑭在晋阳被唐将张敬达围困之时,安重荣曾经帮助过石敬瑭,石敬瑭有恩必报,让他做了河北重镇成德的节度使。但安重荣并不满意,在想:“你也不过一张嘴两只眼,比我能强哪去?你能当我为何不能当?”

安重荣曾经对说过一句话,就是经常被后人引用来说明五代十国战乱不已深层次原因的那句“天子唯兵强马壮者能当之!”意思就是说,现在做皇帝不难,只有你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就能做到!这确实是实情,那个时代,造反的多是地方藩镇,手中有军政财权,造反还不容易?怪不得后来赵匡胤对石守信等人说:“旦以黄袍加汝身,汝虽欲不为,其可得乎?”

还别说,虽然安重荣出身“少数民族”,但他对汉族人民还是挺深的感情。石敬瑭命令边镇要对契丹人讲礼貌,可安重荣偏不这样,经常漫骂路过歇脚的契丹使节,甚至把闯入守境人偷鸡摸狗拔蒜苗的契丹骑兵也宰了不少。耶律德光哪能不生气?臭骂石敬瑭说他管教不严。

石敬瑭气的牙根直痒痒,不过他知道安重荣手中有兵,怕把这位爷给惹了,所以说话还比较客气,连安慰带威胁:“兄弟,别忘了你的富贵是谁给你的,火玩大了,小心烧着你自己的屁股。”可安重荣哪管你这些,干脆上表骂石敬瑭,说他“罄中国珍异,贡献契丹,凌虐汉人,竟无厌足。”

安重荣还有些气节,又上表要求石敬瑭发兵攻打契丹,并说“天道人心,难以违拒,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安重荣看的很远,而且这时契丹刚刚得到燕云地区,统治基础很不牢固,汉人多不愿受契丹人统治。即使出兵不能消灭契丹,重新夺回十六州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可石敬瑭不听。

还没等石敬瑭下决心收拾安重荣呢,石敬瑭的“左膀”泰宁军节度使桑维翰担心石敬瑭真的听信安重荣的话,和契丹人决裂。便上书给石敬瑭,说:“陛下能当上皇帝,首先要感谢的就是契丹大皇帝,当初对契丹的约定陛下一定要遵守,不能忘恩负义。更重要的是,现在的契丹兵强马壮,耶律德光是五百年一出的圣君,我们是打不过他的。陛下现在最需要做的就是要灭掉安重荣,不能让这个祸害给我们中原添乱。”

不用桑维翰来给石敬瑭做思想工作,他早就想除掉安重荣了,毕竟现在他是皇帝,身边躺着这位粗人,换谁也睡不着。石敬瑭开始行动起来,他先是让“右臂”刘知远去太原做河东节度使,在左路钳制住安重荣,同时将原河东节度使李德统改任为邺都留守,在安重荣的侧翼敲进根钉子。

准备工作做的差不多了,石敬瑭让自己的侄子郑王石重贵留守东京,自己以巡幸为名来到邺都,就近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叛乱。让石敬瑭没有想到的是,他全力防备安重荣,哪知道最先造反的并不是安重荣,而是山南东道节度使安从进。安从进实力较弱,很快就被晋军打败,安从进走投无路,一把火把自己送上了极乐世界。

安重荣听说安从进反了,乐不可支,对左右说道:“石敬瑭不得人心,安从进这等奴才也能反,我为何不能?”便于天福六年(公元 941年)年底,扯起大旗反了。

朝廷方面早有准备,石敬瑭派出妹夫杜重威前去招呼安重荣。杜重威人品不怎么样,连刘知远都耻于和杜重威同一级别。但杜重威运气好,和安重荣部在宗城(今河北威县东)相遇,还没等安重荣排兵步阵,他的手下赵彦之就带着本部兵投降了杜重威。可晋军看到赵彦之的部队盔甲明亮,向自己冲过来,以为是叛军过来挑战的,杜重威下令反击,结果把这部分叛军全歼(赵彦之真是倒霉透顶),叛军大乱。杜重威大喜,狂呼一声“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率军冲杀。叛军军心不稳,哪还有心思打仗,死伤二万多。安重荣一边骂着赵彦之忘恩负义,一边带着十几个亲兵逃回镇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