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将军奋剑南天起 李成栋反正(第8/10页)

1648年11月,永历帝驾临肇庆。

李成栋“贼”军出身,复与高杰被明军招安,接着又降清军。先前,他只见过隆武帝的尸身和那个登基不一个多月即成擒的绍武帝尸体。现在,他奉永历为正朔,确实还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面见明朝新君。

觐见之前,他向一帮儒臣宾客练习面君时的进退礼节和应对之语。待陛见之时,永历帝温颜接之,和声赐坐,慰问再三。

李成栋跪伏在地上浑身乱颤,没有一句答言,最后叩头趋出。

出殿后,他的参谋很奇怪,问他为何没有与皇上对话。李成栋回答说:“吾是武将出身,容止声音,虽禁抑内敛,犹觉勃勃高声,恐怕回言时惊动皇上,有失人臣礼节。”至此,从前杀人如麻、嗜血成性的李将军,一番真心剖白,真令人刮目相看。

不过,这永历帝确实有人君之威仪。永历十六年(公元1662年),他最后被吴三桂抓住关进监狱,清军、汉军各级官将出于好奇参观这位爷,都不自觉地“或拜或叩首而退”。吴三桂本人前往,永历帝问“来人为谁?”吴三桂竟然双腿打晃,伏地不能起,惊惶得色如死灰,流汗浃背。虽然其中有皇家嫡系、九五之尊的伦威所致,但他的堂皇仪表,大概也真有九五人君的样子。

为了表示对李成栋的尊宠,永历帝特敕拜李成栋大将军、大司马,并效刘邦拜韩信故事,对他封坛拜将,一时间殊荣无比。

为报知遇信赖之恩,李成栋马上返回广州,募兵治军,准备入江西声援金声恒等人,恢复大明江山。

在肇庆时,李成栋对永历宠臣马吉翔的熏灼权势已有所见。他回到广州,出于耿耿忠心,上疏永历帝,表示说:“恩威不出陛下而出旁门,小人滥进,货贿公行……社稷存亡之大,此非小事,臣不敢不言。”

马吉翔见此疏,深恨李成栋。不久,李成栋集结兵马准备北上南雄进入江西抗清。他临行前,想入肇庆与永历帝辞别。

马吉翔闻讯,连忙于宫中造谣,说李成栋想仿效董卓和朱温,要趁入见时解散皇帝亲兵,以他的旧部替代,把皇上当傀儡。

由于李成栋昔日疯狂屠杀明军的表现仍历历在目,永历帝不能不疑。他派遣鸿胪卿吴侯去安抚李成栋,告诉他不必面君。

李成栋一片赤诚,对此一无所知,直到他见到在朝中任官的义子李元胤,才知道自己被马吉翔冤枉的实情。为此,他叹息说:“我初归附国家,诣阙面君是正常的礼节。此次出行,誓死岭北!我只想与皇上辞别,交付公卿大臣后事,不想小人辈汹汹如此,恨吾不能剖心示诚!可叹的是,我坐受无君之谤,徒以血肉付岭表耳!”

行至三水,永历使臣驰至,仍敕其不得入朝。李成栋望阙大恸,就地拜辞。然后,他从清远顺流而去。临行之时,他长叹道:“吾不及更下此峡矣!”

清军方面,在中原聚集满、蒙、汉大军数万人,一支军由孔有德、济尔哈朗指挥,逼向湖广;另一支军由谭泰、尚可喜、耿仲明率领,直扑江西南昌。

金声桓、王得仁起事后,得知隆武帝遇难消息,就赶忙和得立的永历帝联系上,表示尊奉。如果他们在占领九江后马上奇袭南京,攻取安徽和江苏,会使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反清大局发生极大的有利变化。不料,军事会议中,有人认为赣州有清将高进库在那里,一定要首先拔除。由此,没有远略的金声桓、王得仁做出了南下而不是立刻北上的决定,指挥主力军队进攻赣州。

战略决策的失误,决定了日后他们二人失败的命运。二十万水路大军,合攻赣州,竟然在一个多月内困于城下,对城中的不到一万的守兵束手无策。

再后,得知清军攻占九江消息,金、王二人心慌,立刻率军回保南昌,败势顿显,时机全失。

清军虽然得胜围城,但他们非常畏惧王得仁的勇武。王得仁脸上有胡子长出腮边,故有“王杂毛”之称。顿军城下,谭泰等人十分害怕城内明军会杀出,清营内一连几天都夜间炸营,士兵惊呼“王杂毛来也!”可惜,王得仁再无昔日神勇,没有敢出城劫营。

清将谭泰派人在南昌城外掘壕沟,筑土城,逼迫附近的数十万汉人民众来挖工事,掘冢挖墓,强迫当地人民不分昼夜干活,溽暑湿蒸,十多万人累死或者中暑而死,还有十多万人在章江上修桥被淹死,死后就弃尸沟中、河中,臭闻数十里,致使白天苍蝇和食腐尸的鸟类盘旋蔽空。同时,被驱赶去干活的妇女,晚上全部还要遭受清军的轮奸,蹂躏致死者无数。

日久,食尽,南昌城中人人相食。开始是“择人而食”,后来是“父子夫妇相啖”。1649年三月(永历三年,顺治六年),被围半年多的南昌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