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留发与留头:两难的抉择被征服者的反抗(第5/7页)

最后,这五千拖着大辫子的汉人清军,竟抢夺三百大船的财物,统统在李成栋的指挥下运离嘉定。

此为嘉定一屠,共有近三万人被屠杀。

几天之后,有一位叫朱瑛的义士聚集逃跑于周遭的民众共两千多人,重新回到嘉定,处死归降清军者和清军委派的官吏,在葛隆一带设伏消灭了李成栋的一支小分队。

气恼至极的李成栋忙率军回攻嘉定,并在路上把葛隆和外冈两个镇子的居民全部杀光。被民众赶走的清军委派的县令浦嶂为虎作伥,领着李成栋军士直杀入城里,把还在睡梦中的居民杀个精光,积尸成丘,然后放火焚尸。

这个浦嶂不仅把昔日几个朋友娄复文等人整家杀尽,还向李成栋进言:“若不剿绝,必留后患!”清军杀得兴起,嘉定又惨遭“二屠”。

二十多天后,原来南明的一个名叫吴之番的将军率余部猛攻嘉定城,周边民众也纷纷响应,竟在忽然之间杀得城内清兵大溃出逃。

不久,李成栋整军反扑。吴之番所率兵民大多未经过作战训练,很快溃不成军,吴将军自己提枪赴阵而死。

李成栋军第三次攻城,不仅把吴将军手下数百士兵砍杀殆尽,顺带屠杀了近二万刚刚到嘉定避乱的民众,血流成渠,是为“嘉定三屠”。

经过如此惨酷的“三屠”,江南大部分地区远近始剃发,自称大清顺民。

在血海肉山的杀戮淫威下,反抗的烈焰终于渐趋熄灭。李成栋因为这些“赫赫”功劳,被清廷提拔为江南巡抚。不久,清廷把他调往东南,派他去平灭南明的另一个皇帝隆武帝。

在嘉定一带杀人的是前明降将李成栋,而在江阴一带杀人的,是前明另外一个降将刘良佐。

这两个前明降将,在江南犯下累累罪行,罄竹难书。

剃发令下,血流成河,江南人民,以百万头颅的代价,终于认清了清朝统治者的凶残面目。至此,他们对于“大清”的幻想,告于终结。

所以,当时在江南的一个外国传教士就感慨:“辫发胡服之新制,大招汉人之反感,彼等对于满洲政府,群起反抗。汉人以为,受此强制,辫发胡服,较诸处于任何异族之徼号为耻辱。先前为保头颅而柔顺如羊之汉人,今因为保其发服而奋起如虎。如当时江南诸王(指南明诸王)能一致奋起不生内讧,则满人能否统一中国,尚属疑问。”

强迫剃发之举,不仅仅戕杀了无数人命,其实,从清王朝本身来讲,也严重阻碍了它在中国的统一进程。

以李自成余部为例。自李自成通山被杀,其属下数十万人,一时间群龙无首。马进忠、王允成、牛万才等人皆在岳州等地向清朝英亲王阿济格表示归降;刘体纯、田见秀等人向清将佟养和归降,安置荆州;李锦、高一功等人向武昌清军投札,表示在湖南归顺;郝摇旗等人也写降表,皆有归降之意。而且,根据清朝档案,这些农民军头领的降表书札,一应俱全,绝非空穴来风,且当时他们决非“诈降”。因为,农民军与明军二虎相斗,两败俱伤,当时的胜利者,惟有清军一方,向他们降附,大势当然之举。但是,所有这些农民军军将,皆要求以“不剃头”为条件。

清廷“剃头诏”下,各地的府衙奉命死催,各部农民军残部终于为保汉族冠发,纷纷而起,转投明臣何腾胶和堵胤锡。因为留发复叛,几十万大军,登时与清廷为敌怨。

日后,金声桓、李成栋、吴三桂反清复叛,也都是以“留头发、复衣冠”为号召,致使无数中华赤子为恢复大明衣冠而群起响应。

顺治十一年(1654年),清廷与郑成功谈判。本来因父亲被羁押,郑成功已在福建安平会见清使,大有讲和示好之意,并欲接受清朝“海澄公”之封。但是,恰恰因为清使要郑成功先剃发而开读诏书,致使双方丧失回旋余地,谈判终告破裂(江日升《台湾外纪》)。

留发复衣罪当死——陈名夏案始末

顺治十一年(1654年),清朝的内翰林秘书院大学士陈名夏,因“南党案”被诛。而其挨杀最大的原因,正是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只要留了头发,恢复明朝衣冠,天下就太平了!”

不少浅薄学者以为陈名夏心怀故国大明朝。非也,此人乃不折不扣地忠于清朝。正是由于清廷中各派汉臣的相互倾轧,最终才使他被清朝主子以弓弦绞死。

陈名夏之死,当时有些汉人学者暗中深加同情,以为他“衣冠复明”的主张非常正确。也有人认为他是忠臣见忌被杀。

其实两者都不是,陈名夏被杀,完全是他自己说错话,被清廷之中同为汉人的政敌大臣抓住把柄,急往清廷主子处告讦。猜忌之下,他不死,也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