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宋代以降(第2/12页)

这就从根本上宣布了五德学说的破产。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按照五德学说,不管是邹老教授的旧版本也好,还是刘歆大国师的新版本也好,世袭传承都是一根儿到底,延绵不绝,中间没有丝毫磕巴的,只有这样,才能说明王朝的更替确实跟五行相配的五德相关,或者一个生一个,或者一个克一个。要是中间出现了断层,那相生相克的圈子就画不圆了,自然理论也就说不通啦。

但是我们说过了,为了政治需要,历朝历代都没有按照最完美的模式去推演五德,要么故意剔掉某个朝代,要么突然接上好几百年之前的朝代,五德循环的这块料子已经被人为地撕成很多破布条了。行,你可以说某些王朝或者国家不算正统,不是正统自然就不配谈德性,可你也得在同时代另提出个正统来才行啊,要不然循环就缺了口啦。好比说按照王勃的《大唐千年历》,得让唐朝的土德接上汉朝的火德,可是汉朝都被灭了将近四百年了,你说这都熄了那么长时间的火,打哪儿再生出土来?那土不是凭空冒出来的吗?

——你还别说,北魏一开始定的土德,还有契丹辽自己定的水德,就都是凭空冒出来的。

总而言之,王勃之流属于想一出是一出,他们搞不出个真正严丝合缝、任何朝代都说得通的系统来;但你要是真想出这么个系统,那碰上的问题就太多了,话怎么说都说不圆。当初邹老教授的系统很简单,也就虞、夏、商、周四个朝代,不会有太大问题,刘歆大国师倒是拟了个复杂的,可是一多半儿都是传说中的朝代,由得他说嘴,即便跟真实情况完全不符合也没人能驳。汉朝以后,天下大乱,三分鼎立,然后又是东晋南北朝、五代十国,一拨儿接一拨儿地乱,这系统就彻底搞不定了。

当那位历史不及格的赵垂庆先生要求宋朝接续唐朝的土德,改成金德的时候,官员们就纷纷驳斥,理由是:“五德循环更替,都是紧接着的,不可能有空当,咱们怎么可能跳过好几家王朝,继承那一百年前的运数呢?”官员们的理论是没错,可你要让他们把秦汉以来一千多年的五德循环都仔细捋上一遍,不留空当,估计也全得疯。

所以欧阳修提出了“绝统”概念,说正统是会断绝的,就此一棍子把五德理论搂头打翻。他说:“什么五行轮替,一家衰亡一家兴盛,那都是江湖术士拿来骗钱的说法儿,什么‘王朝兴衰都由五德操控的’,这纯粹是胡扯!”进而他旗帜鲜明地认为各种天灾异变都是自然现象,跟人事彻底无关,谶纬、祥瑞都是瞎联系,矛头直指董仲舒和刘向、刘歆等儒学大宗师,说他们是“胡言乱语,妄测天意”。所以从《汉书》以来,很多史书里都夹杂着一篇《五行志》,专门讲述种种荒诞不经的奇事儿,欧阳修在编《新唐书》的时候虽然也被迫保留,但只记录相关事实,完全不跟人事扯到一起,如前所述,对于前蜀那些超级不靠谱的扎堆的祥瑞,还狠狠一通冷嘲热讽。后来再编《新五代史》,既然是他自己一个人干的,就干脆不搞这种花活儿了。

武王胜殷,杀受,立武庚,以箕子归,作《洪范》。

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王乃言曰:“呜呼!箕子。惟天阴骘下民,相协厥居,我不知其彝伦攸叙。”

箕子乃言曰:“我闻在昔,鲧堙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斁。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

“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尚书·洪范》节选

某看天上

欧阳修写《正统论》,分析哪些朝代可以算正统,哪些不能算,其核心在于对前人的种种肆意妄为提出诘问。比方说,汉人说秦朝不算正统,因为秦始皇不修礼乐,并且严刑峻法,那么欧阳修就问了:秦国不是从秦始皇开始的,那么,既然不因为桀、纣狂暴而把夏、商都排斥掉,凭什么因为秦始皇一人的狂暴,就要阉割了秦朝呢?

再比如说,有人认为东晋是正统,欧阳修就反驳说,东周接替西周为正统,那是对的,因为周平王本来就是周幽王的太子,而且周朝虽然东迁,天下动乱,但没有别人敢于树立新的天子权威。可是东晋呢?晋元帝司马睿压根儿就不是正牌继承人,只是妄自称尊的一镇藩王而已,而且中原到处都是篡僭,他都不敢讨伐,有什么资格称为正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