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试探与暗示(第2/3页)

刘冕道:“陛下,容臣打个比方来说明。臣要练习跑步,假如定下一个五里的目标,可能跑上四里就跑不动放弃了;但如果定下一个十里的目标,可能会咬牙跑下七八里。虽然最终都是失败,但结果却截然不同。臣的体力根限也许就是五六里左右,可是看着前方的目标有了更强的动力和鞭策,就会超水平发挥。人本就是有潜力的。一个国家,也是如此。关键就在于,定下的国策目标如何。”

武则天闻言并没有作出什么特别的表示,仍是像刚才一样定定地看着前方。淡然道:“这些事情,容后商议。”

“是臣多嘴了。此乃生重大国策,微臣不该插言……”刘冕很识趣的拱手认错。

“无妨。”武则天笑了一笑道,“用不了多久你也是朝堂大员了,日日参与议政中来。你多些想法那是好事。现在朝堂之上,就缺一些军方的青壮派代表,朝堂风气儒雅有余刚劲不足。将你这样的少壮派将军调入朝堂,也是一个很不错的补充。只是刘冕呀,你要有心理准备。在朝不比在军。朝堂之上政见相左各执一辞是争得面红耳赤是常有的事,可不比在军队里帅令既出万众听从莫敢谁何。你得须慢慢适应。”

“微臣会的。”刘冕不再说多话了。

刚刚不过是数枚言语来试探了一下。刘冕得到了一个很有暗示性的讯号。

皇帝说得话。很隐——在朝不比在军。朝堂之上政见相左各执一辞是争得面红耳赤是常有的事,可不比在军队里帅令既出万众听从莫敢谁何。——言下之意,就是否决了刘冕之前的提议。

有可能是否决了刘冕进谏地不让修天堂佛相。也有可能是否决地军政国策。

前者无所谓,刘冕本来就不在乎这种事情,当时他也是有意向武则天进一句逆耳之言来试试。因为这些年来,他虽然与武则天打过不少交道,可是对这个女人却是一无所知。总是感觉对方高高在上一副莫测高深的样子。

试探的结果是:如果是她感兴趣、执意要做地那件事情,基本上不会因为谁的意志而改变初衷。而且一但被违逆就会很不爽。

这本是人之常情,谁都想听好话不愿意听逆耳的。可是如果在一个君王身上表现得太过明显。就不见得是什么好事了。

刘冕也算是心中有了数,以后定然会注意方法。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就算想让皇帝改变某些主意,也要注意方法。这只是为臣之道地一些常识。不值得大书得书。

可是后面的那项军国政策,才是刘冕最关心的。

身为一名将军。当然希望开疆拓土建下不世功勋。而刘冕身为一个穿越而来地军人,更加希望这崭新的人生能在华夏史上留下辉煌一笔。虽然他知道,要灭突厥平吐蕃扫平西域荡平东夷南蛮只能是一个美好地幻想,可是为之努力拼取总不为过。

可是刚刚的试探看来,武则天似乎没有一点这方面地心这么多年来的事实也仿佛证明了,武则天是一个守成有余、开拓不足地政客。在受到外敌欺辱的时候,她的态度意志相当之坚决——反击保卫。可是要她开疆拓土,恐怕不易。

这是她作为一个女人的局限性吗?不得而知。

想要武则天身负如同太宗皇帝那样霸气与雄心,也不现实。历史上的武则天,也的确是在传承李唐的优势、打好过渡基础上做得不错,可是大周一朝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巨大飞跃与进取,也是不争的事实。

历史上对武则天的评价最难统一。但在国家建树上的观点却空前的统一:守成有余开拓不足。仿佛对一个女人来说,能够守成有余就已经不错了。

可是刘冕,无法满足。

虽然他只是一名将军,可是他不满足于守成。

现在的刘冕终于发现,自己也许永远也无法与武则天统一步伐了。

也许他刘冕不会背叛武则天也不会如何伤害她、算计她,可是自己的确有点不甘臣于这样一个女皇。

刘冕,欺待一个更加广阔与自由的舞台,将自己的能力与报负发挥到淋漓尽致的舞台。

这个舞台,武则天能给他

谁也不知道……

刘冕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在我进入朝堂中枢之后,我的政见究竟会有几个人听、几个人支持?首先,皇帝恐怕就不会支持。

那种种想法与蓝图构想,就都只能胎死腹中了。自己在朝堂之上,也不过是摆设而根用来哄人开心安抚情绪的胡萝卜。而且,这何尝不是一种桎梏和束缚?自己以后有一半的时间要留在神都了,时常都在皇帝手边被管制监视,毫无秘密和**可言。

这臣子与皇帝之间的关系,当真微妙得紧。尤其是像刘冕这样功劳卓著手握实权的大臣。皇帝一来对这样的人不太放心,二来又想努力驾驭为己所用。皇帝对这样的人,永远也不会有百分百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