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受封金銮殿(第2/3页)

四人相视一笑,走出了西朝堂。黑齿常之居首,三人并列在后,一起走上了龙尾道。

天地晴明风和日丽,御林军的衣甲在日光之下熠熠生辉。龙尾道上一尘不染,钟鼓楼响起了洪大地钟鸣,层层从头顶滚过。

含元殿的钟声可不是随便就能响起的。除非有重大地节日或是特殊的日子,才会如此连绵的响起。

今天,则专程用来欢迎得胜而归的功臣。

至从平定新罗高丽之后,大唐就没有再在对外战争中取得什么值得一提的胜利了。燕然军大破突厥,一举收复朔、云、代三州,的确是值得欢庆的巨大胜利。

这对武则天来说,意义犹为重大。她擅长宫斗与权谋,却有着女人天生地致命弱点----不黯军事。面对内部敌人地军事叛乱,她倒是不太慌乱,因为国家政权仍然掌握着绝对优势的军事力量。可是面对夷狄地军事侵略。说她不心慌那绝对是假话。

尤其是多年前,大唐曾在对吐蕃的战事中屡屡败绩。仅大非川一战,薛仁贵就兵败损失了近二十万大军。这几乎是大唐有史以来最惨痛的一场军事失败。

虽然那时候仍是高宗在朝,可是料理政事的是武则天。那一场失败对她地打击之大。无以形容。幸得后来吐蕃自己闹出了内乱,才得以用和亲的方式来暂时平息矛盾。饶是如此,吐蕃人仍是占去了安西四镇,对丝绸之路形成了很不利的威胁。

如今突厥人突然崛起,悍然南下对大唐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武则天仿佛又感觉到了当年吐蕃带来的危机。

所幸,有这样一场巨大的胜利来稳定局势。这也就间接的向天下人昭示了:太后掌权,并不弱于李唐。

这个中的政治意义,非同小可。无形之中。武则天手中又多了一把政治筹码。所以,黑齿常之与刘冕等人于她来说,便是立下了汗马功劳。

四人齐声走进了朝堂之中,来到金銮殿下。一如往日,龙椅之上空空如也不见皇帝李旦地踪迹,武则天端坐于龙椅珠帘之后。文武百官拱手而立。

“臣----黑齿常之,张仁愿。刘冕,马敬臣,前来觐见!”四人一身戎装以军礼抱拳而拜,都没有下跪。

武则天并没有急于说话,而是掀开珠帘缓步走了出来。在龙椅之旁站定。居高临下的看了四人几眼,点头道:“赳赳武者,国之栋梁----好!好!好!”

一连说了三个好字。欣然高兴之情溢于言表。

四人拱手而立目不斜视。

武则天继而走下了金銮殿来,来到四人身前道:“大唐天下有卿等能臣猛将,何愁天下不定、胡虏不平?燕然王师,实乃我大唐建国以来屈指可数的铁军雄伍;燕然将帅,忠烈雄武破敌如竹,威震敌胆莫敢谁和。予心甚慰;大唐天下子民,其心甚慰!”

“谢太后!”四人齐声回应。

群臣虽然沉默无语。但都在心中暗道:太后从政多年。很少在如此公开的场合称赞于人的……如今对燕然将帅全然不惜溢美之辞,想来这些人要飞黄腾达了。

“如卿等能臣猛将。当挑起国之重担,分忧天下。”武则天扬一扬手,“上官婉儿,宣旨!”

刘冕轻抬了一下眼睑,看到上官婉儿从珠帘后走出。数月不见,她没有什么改变。金銮殿上,她也没有多看刘冕一眼,而是公事公办走到龙椅之旁,朗声宣旨。

刘冕一听这圣旨,就知道是出自上官婉儿的手笔。文辞华丽朗朗铿锵,将黑齿常之和刘冕等人赞了个天花乱缀,仿佛成了亘古未有社稷栋梁。

之后,自然是封赏。

身为燕然军主帅,黑齿常之自然当居首功。徐敬业叛乱之时,黑齿常之是右鹰扬卫大将军,尔后一跃成了江南道行军大总管、继而燕然道行军大总管。可是他的实际职务,仍是三品大将军。这一回,圣旨恩赐将他提拔成了文昌右丞平军国章事。也就是主管国防军务地副宰相,相当于一个国家军委副主席。但是,实际的军权却没有了。右鹰扬卫留在了云、朔一带镇守,统兵大将是李多祚与赵怀节等人。

明升暗降夺其实权,这个待遇只在黑齿常之与刘冕的预料之中,也没什么出奇的。

首次挂印出征的大将军张仁愿,可以说是一飞冲天。此前他不过是个从三品地千牛卫将军兼殿中侍御史,如今却被提拔为右千牛卫大将军、兵部侍郎。一举成了禁中最有实权的大将军,和议决国防的兵部要员。

圣旨挺长。说到刘冕时,更是赞誉颇多。一路行来,刘冕全然不知市井民间如何。如今听了圣旨才依稀明白,原来他----刘天官,已经风传天下几乎成了一段传奇。代州城前地累累白骨,铺就了他崛起的路基。

“大唐刘天官,天下猛将威震敌胆,身先士卒千军辟易,蛮夷胆裂星月战战……擢其为左千牛卫大将军,赐封神武候实封二百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