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邯郸之围(第5/13页)

毛遂的出场秀可以照搬蔺相如,但接下来的说辞,毛遂必须自己发挥。他必须打动楚王,改变楚王的想法,使楚王由被动变为主动。

毛遂从两国共同的利益着手,继续道:“一个君王想要有作为不在于他所统治的地方大小和人民多寡,商汤凭借七十里土地就能称王于天下,周文王依靠数百里土地就能使诸侯臣服。现在楚国方圆五千里,执戟之士百万,足以称霸宇内。然而,白起这个臭小子,率领不过数万的部队兴师伐楚,一战便攻克了首都鄢、郢;再战焚烧了夷陵,三战凌辱了大王的先人,此等大辱应当被牢记百年,连我们赵国都为楚国感到羞耻。可是大王却不以为意。联合攻秦,与其说是为了赵国,不如说是为了楚国。我们公子在此,你怎么能斥责我呢?”楚王被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激灵灵打个冷颤。中国人家族观念极浓,家族的荣誉比生命还重要,最恶毒的骂人是骂八辈祖宗,孔子在《春秋》就非常推崇血亲复仇。

毛遂一旦祭出楚国祖先所蒙受的羞耻,楚王便再也无法推迟,否则就会背上数典忘祖的骂名。楚王只好道:“对啊,对啊,诚如先生所言,本王愿举国相从,发兵救赵。”毛遂再问:“联合的事定下了没有。”楚王道:“定下了。”

请大家记住,在这里毛遂一提到楚王的祖先,楚王马上改变了态度。同样的事情在后面还将要出现一次。

尔后,毛遂命楚王手下取来鸡血,狗血,马血等歃血仪式所用物品。在毛遂的主持下,楚王,平原君,三人歃血为盟,意味着赵楚军事联盟正式生效。

结盟仪式完毕之后,毛遂不忘出来显摆一把,只见他左手托着血盘,右手对着依旧站在厅外的十九名门客划了一个圈,强压心中的得意,道:“你们这群平庸的角色,跟着别人沾光而已。”

平原君圆满地完成了任务,率领门客踏上归途。到赵之后,平原君当众表示从此不再对品评门客。毛遂被拜为上客。

然而,对付秦国,仅赵楚两家还是不够的。在楚军赶来的路上,平原君又向魏国发出了求救信。赵国同时也向魏国求救。类似赵孝成王与平原君这样的政治搭档在魏国也同样存在,魏安釐王与信陵君可以算得上的是赵孝成王与平原君的镜像。

他们的情况可以这样描述:大哥是国君,主管国家政权,对他来说家既是国,国既是家;“君子党”小弟专职养士,家不完全是国,国也不完全是家。国君大哥与“君子党”小弟之间维持着一共相互依存,又相互提防的微妙关系。国君大哥不喜欢“君子党”小弟混淆他的统治秩序,但在紧急关头又不得不依赖“君子党”小弟手下的那帮手眼通天的门客。“君子党”小弟很想染指国家政权,但又受到国君的限制,由于各国外战不断,国家生存压力巨大,他们很像冬天里取暖的豪猪一样。战国期间,国君与“君子党”之间的关系大抵如是。

赵孝成王、平原君与魏安釐王、信陵君不仅是镜像关系,也有裙带关系。信陵君的一个亲姐姐嫁给了平原君,这么说来平原君是魏安釐王的姐夫或者妹夫。赵国出现危机的时候,这层裙带关系开始起作用。收到赵国的求救信之后,魏国派出最著名的将军晋鄙率领十万部队救赵。秦国闻之此信,非常紧张,此时几乎所有部队都在邯郸城下苦战,已然无法分身对付魏国,但狡猾的秦国非常善于利用一直以来的强者地位,恐吓魏安釐王道:“赵国已经是秦国的囊中之物,所有的救援都是解不了近渴的远水,不但帮不了赵国,还会引来秦国的毁灭性打击。”

秦国一恐吓,赵国的友邦不禁犹豫了,魏安釐王连忙派人告诉路上的晋鄙,要慢慢走,慢慢看,快到赵国边境的时候就留驻待命。表面上魏国答复赵国说是援军已经发出,马上就会到达前线,实则魏军在驻地消极观望,裹足不前。赵国的使者像走马灯向魏国求援,但魏安釐王始终不为所动,以各种借口搪塞。后来平原君只好向信陵君求救,希望通过信陵君能改变魏王的想法。比起圆滑现实的魏安釐王,讲求侠义精神的信陵君更容易打动,于是平原君便从这方面入手,派使者责备信陵君道:“当初,我之所以主动与你结为亲戚,是崇仰你的人格魅力,因为你总是能将人从危机之中拯救出来。现在,赵国邯郸马上就要被秦军攻破,然而魏军却迟迟不至。就算公子不在乎我赵胜,也得考虑一下你姐姐的安危吧。”

使者的一番话深深地打动了信陵君。“君子党”不同于常人,由于他们的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是对一种抽象的精神的推崇,所以人格就是他们的名誉,名誉就是他们的事业,一旦他们的名誉遭到玷污,他们的事业就会招致失败,他们的人格便会贬值。所以别看“君子党”们神通广大,无孔不入,但对待名誉却不敢有丝毫马虎。论及名誉问题,信陵君无可推卸,纵然失去生命,也不能无视名誉受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