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邯郸之围(第11/13页)
不等秦昭王问罪,范雎主动承认错误,要求责罚。此时,秦昭王对范雎的信任依然坚挺。秦昭王传下令来:“全国人民有谁敢再议论郑安平的事,与之同罪。”除此之外,秦昭王还送给范雎大量财物,以安慰范雎那颗受伤的心。
但前线的战事很快就向范雎的伤口上撒了一把盐。在接下来的战争中,诸侯联军掀起了防守反击的高潮,王龁的日子更不好过了,好在王龁军事经验丰富,虽然多有损折,但总算保住了家底。王稽可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一支联军做战略包抄,将王稽据守的汾城团团围住。王稽见突围无望,也乖乖地投降了联军。
王龁在秦国的少壮派军官中颇有名望,秦军的战斗力多年来是有目共睹的,然而近几年却屡次败给山东诸侯,其中原因值得探讨。秦军虽然精锐,但久钝邯郸城下,已然疲惫不堪,战斗力大幅下降,城中的赵军虽然不足为惧,但楚军与魏军却是生力军,此消彼长,秦军没有优势可言。从人才的角度看,秦相范雎包藏私心,所推荐的军事人才不是好友,就是恩人,秦昭王一概录用。军事是一门门槛很高的学问,不是随便一个人都能领兵打仗的。真正的将才大多是行伍出身。因此很难指望像郑安平、王稽这样的空降兵、菜鸟级军官能够打赢战争,如果赢,也是因人成事,如果输,问题一定出在他们身上。水桶原理尤其适用于打仗,哪里薄弱,哪里就会遭到敌人的攻击。郑安平、王稽最能说明问题。相比于联军方面,魏军统帅信陵君晓畅于军事,更可怕的是他还有一个由门客组成的强大智囊团,其中不少人精通兵法,深谙战争之道,不像孟尝君手下尽是鸡鸣狗盗之辈。后来信陵君与他的智囊团集体创作了一本兵法叫《魏公子兵法》。楚将景阳也是当时著名的军事家,对孙吴兵法深有研究。如此看来,秦军遭受挫折也是情理之中。
联军越战越勇,乘胜利的东风,步步紧逼,秦军却节节败退,河东之地又回到了魏国手中,公元前256年,韩国见形势一片大好,也加入联军,痛打秦国这只落水狗。范雎在应(今河南宝丰南)地的封地又重新被韩国夺走。秦国在河东的土地几乎丧失殆尽。
战争总算告一段落,结果是几家欢乐几家愁。赵国劫后重生,到处洋溢着喜庆。楚将景阳被赵国封为临武君。赵国的大恩人信陵君由于窃符救赵无家可归,平原君与赵孝成王决定赐给信陵君五座城池。信陵君听到之后,脸上颇有得意之色,时不时地将窃符就赵、击败秦军的事情挂在嘴边。门客中也有不少人也相互吹捧。信陵君的团队沉浸在一种志得意满的气氛当中。但不要忘了,信陵君的团队尽是一些社会精英,总会有那么少数的几个人在众人皆醉的时候保持清醒的头脑,因此信陵君的团队才能保持时代的先进性。于是就有门客对信陵君道:“有些事应该忘记,有些事应该牢记。他人对公子的恩德,公子应牢记在心,公子对他人的恩德,希望公子能够忘记。公子假借魏王的名义,夺取晋鄙的军队,对赵虽然有功,但却是伤害了魏国。而公子忘掉罪过,炫耀功绩,窃为公子所不取也。”信陵君听后无地自容,当众做了深刻的检讨,从此不再在公众场合露面。赵王听说后很过意不去,有意要给信陵君个台阶下,于是亲自去迎接信陵君。信陵君见赵王到来,更不敢摆架子,以最谦卑的礼节将赵王接入,并不停地说自己对不起魏国,对赵国也没有太大帮助,没有理由接受赵国的五座城池云云。其实赵王也不想兑现当初的承诺,赵国的城池已经不多,五座也不是个小数字,因此酒席宴中,赵王只是用好言相劝,而绝口不提送城之事。最后五城一事不了了之。
信陵君无家可归,便长久地留在了赵国,赵王将鄗城送给信陵君做养邑。虽然信陵君当初使用非法手段从魏国夺得军队,但考虑到他干得是一件有利于赵国,有利于魏国的事情,魏王对当初之事并不深究,对外仍称信陵君为魏国公子,封地照样保留。
信陵君在赵期间与平原君还有过一段争夺人才的小插曲。
话说信陵君依然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本色,每到一地都不忘拜访民间高人,挖掘草根英雄。在大梁的时候,信陵君就听说赵国有一个喜欢混迹赌场的贤士毛公,和一个以卖酒水为生的薛公。在赵国安顿下来之后,信陵君特地去拜访两人,但这两人却东躲西躲不肯出来相见。信陵君后来明白了,原来是自己摆的架子太大了,可不是么?信陵君以前请人,总是衣衫鲜亮,随从如云,这样的排场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的。于是信陵君改弦更张,穿着老百姓的服装,舍弃随从,徒步到两人经常活动的场所寻找。果然,这次毛公、薛公很配合,三人相谈甚欢,最后达成了合作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