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边荒侠影(第3/8页)

公元167年,董卓36岁,他渴望的乱世,终于来临了。

【4.铁血军人的典范】

董卓36岁那年,终于迎来了他的黄金时代,西羌部族拒不臣服汉廷,发动了叛乱。董卓主动请命,终于以中郎将军司马的身份,奔赴了前线。

这个军司马,是个什么性质的职务呢?

军司马实际上是个闲职,通常用来安置被贬斥的官员,实际上不过是个参谋官,是没有任何实际权力的。寻常人等弄到这么个官职,等于是被打入冷宫,一辈子也甭想翻过身来。

可这个倒霉的职务于董卓而言,却无异于蛟龙得水,虎落群山。这是因为他和正常人不一样。正常人只是适应太平时日,遭逢乱世就悲摧了,而董卓少年游侠,太平盛世就意味着他的末日,只有乱世,才能够让他那冲突型的人格,获得一席用武之地。

董卓,是个典型的铁血军人。

所以军司马这个闲职落到了董卓手中,却是正合其用。他甫到战场,就率领着追随他得羌族勇士们,呐喊着冲上前去,直杀的西羌人士人头滚滚,心寒胆裂。

捷报传来,朝廷欣喜若狂,立即将董卓晋升为郎中,食禄三百石。这个职务,类似于一个营长,有着战前指挥权的。此外,朝廷厚赏,赏给了董卓一大笔奖金:九千匹绢。

董卓说:“这么多的绢,要是缝制成衣服的话,我一辈子也穿不完。可是我董卓舍身杀敌,又岂是为了这些?我只是……唉,把这九千匹绢,分给大家吧!”

董卓散金分绢,休恤士卒,嬴得了手下士兵的衷心爱戴。

把朝廷的赏赐全部分给士兵,这事,曹操没干过,刘备也没干过,只有侠肝义胆的董卓,才有可能干出来。徜如果董卓把他这种风格坚持下去的话,未来的天下,曹操刘备铁定是没戏的。而事实上,董卓的表现也越来越精彩,很快他又以一次非凡的军事行动,证明了他是东汉帝国军中的翘楚。

【5.痛苦的选择】

眨眼工夫到了东汉末年,董卓已经52岁了。

英雄老矣,再不复当年的英骨侠风。

就在董卓浴血沙场、上演着一幕悲壮的英雄史诗之时,放荡不羁的曹操长大了,变得更加没品。

少年曹操侍仗着父亲的势力,与袁绍结成了搭档,整天为非作歹,坏事干尽。有一天这俩恶少出门,看到有户人家正在娶亲,猜猜这俩家伙都干了些什么?他们趁夜持刀,跳入人家的院子里,将新娘子劫持了。

两人对新娘子干完坏事之后,急忙忙的逃走,可是袁绍逃走时心慌,一头冲进了荆棘丛中。正如佛经所说,人生之苦,如在荆刺,心不动则不苦,心动必然是被刺伤。跌入荆棘丛中的袁绍真切的体验到了这句哲理。他身在荆棘丛中,一动不动就没事,身体动弹一下,就立即被棘刺扎得泪流满面。

这下子可悲摧了,眼看着人家就要追上来了,可咋个办呢?

情急之下,就听少年曹操嗷的叫了起来:“快来人啊,强暴新娘子的歹徒在这里……”

听到喊声,袁绍心里一急,生怕被人捉到活活打死,“噌”的一声,竟然从荆棘丛中钻了出来。追赶者闻声赶来,这两个坏东西却已经翻墙而走,逃之夭夭了。

这段故事,不知是何缘故,没有被引用的《三国演义》之中,但却记载在更古老的《世说新语》之中。作者讲述这个故事,是想展示少年曹操的过人机智,而我们看到的,却是曹操那不堪入目的品行。

于是一个棘手的难题,就这样摆在了我们面前。

这里有两个人:一个出身寒苦,少年行侠天下,不计报酬为国效力,对士卒体恤体贴,得到的赏赐分文不取,与部属分享的铁血军人;另一个是品行不端,横行不法,公然持刀入室,劫暴新娘子的宦二代恶少。

如果让你在这两个人中选择,你会选择哪一个呢?

如果你不知道前一个是董卓,第二个是曹操的话,这个选择是毫无疑问的。但你现在知道了,你的选择,恐怕会变得艰难而痛苦。

选择的痛苦,源自于我们对于人性的晦涩认知。

通常情况下,我们对于人性的认知,趋近于光明面。认为人性是倾向于善的,是光明的,是利他的。董卓正是这样认为的,所以他少年游侠,不惜杀掉家中唯一的耕牛款待朋友。为了国家和民众,他不计酬报,无怨无悔的付出与牺牲。这种趋善的性格,为他的人生带来了成功,获得了朝廷的赏识并获得了权力。

帝国的权力,是不受任何监督的,只需要对上负责既可。于董卓而言,当他发现权力能够带给他许多快感,此前的他因为对权力的一无所知,而付出了太多却没有任何酬报之时,他的心理一下子失去了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