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刘邦项羽的蜜月期(第6/15页)

《资治通鉴》卷八是这样记载的:“武信君独追北,使项羽、沛公别攻城阳,屠之。”

《汉书·高帝纪第一》是这样记载的:“田荣归,沛公、项羽追北,至城阳,攻屠其城。”

这就没错了,四十九岁的刘邦与二十五岁的项羽展开的首轮愉快合作,就是血屠了城阳这座城。

这是项羽血屠的第二座城,第一座城是襄城。而且项羽在襄城时特别血腥,打破城池之后,无论男女老幼,统统活埋,一个也不留。

城阳是刘邦血屠的第一座城,目前项羽二比一暂时领先,很快,刘邦就要再屠颍阳城,把业绩跟项羽拉平。

不服老啊,不要以为只有年轻人才会屠城,老年人在屠城方面,也是极有创意的。

这样就产生了一个诡异的问题,同样是屠城,而且是刘邦和项羽一起屠城。但屠来屠去,项羽落得个残暴不仁的坏声名,而刘邦却被尊奉为仁慈的长者,这是为什么呢?

有人疑心这是修史者的瞎掰,不敢言明刘邦其实也是和项羽一样残暴,并因此得出结论:历史是胜利者写的。胜利者屠城,就是仁慈厚道,失败者哪怕不屠城,也照样是残暴邪恶。民国大家胡适更认为历史是个小姑娘,谁想在姑娘脸上抹几把谁就来抹,抹得姑娘面目全非。

但实际上,至少在屠城这个问题上,不是这样子的。

想明确这件事情上的分野,就必须要先弄清楚秦汉时代的屠城是怎么回事。

我们知道,中国的历史,秦汉之前是春秋战国,春秋是从公元前722年开始,到公元前481年结束,总计是二百四十二年。这是中国历史上的大黄金时代,而后进入战国时代。战国是从公元前480年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结束,总计是二百六十年。而我们的主角刘邦,他三十四岁之前,是在战国时代度过的,三十四岁到四十八岁,是在大秦一统时代度过的。四十八岁以后,秦政崩盘,天下大乱,刘邦的人生才终于开始。

我们现在要问的是,春秋和战国,有何区别?为什么历史要这样划分?

史学家听到这个问题,会立即兴奋得两眼放光,马上会写无数本书,从经济、政治、文化等诸方面胡言乱语。但实际上,春秋与战国的区别,不过就是社会规则的不同而已。

怎么个不同法?

春秋和战国的区别,最大的不同体现在战争态势上。

春秋之前的战争,不叫战争,叫观兵。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看打架。比如说,商汤灭夏,叫鸣条之战。双方都把兵力集中到鸣条这个地方,大杀一场,商汤打赢了,就夺得天下。而周武王灭商,则是牧野之战,同样是双方将兵力集中在牧野,大战一场,周武王打赢了,于是夺得天下。

仔细想想,就会顿生疑窦,咦,你商汤的主力去了鸣条,我不正好去端你老窝吗?为什么要跟你硬拼?

这么想的,就是战国的战争规则了,春秋时不能这么玩。围魏救赵是战国的游戏规则,如果有谁在春秋年间这么玩,就会被大家鄙视,就没法混了。所以虽说是春秋无义战,但这种无义,是指战争的目的缺乏正义性。但手段上,大家都要讲规矩,不讲规矩就会出局。

但等到了战国,战争规则变了,围魏救赵成为战争的常态。这时候你如果再将兵力集中到鸣条或是牧野,那就犯傻了,人家正好避实就虚,去抄你的后路,端你的老巢。所以战国年代的战争,远比春秋年间更血腥——春秋也不乏不守规矩、悍然攻城的情况,但这种事照例会受到国际公法的谴责。但同样的事情,在战国却具有了合法性。

而秦国能够成为战国时代的赢家,是因为秦国把战争的规则向着极端态势又推进了一步,让战争变得更残酷,更血腥。列国比不过秦国狠辣,所以输惨灭国了。

日本作家学者酒见贤一认为,秦国之所以将战争态势再向残暴推进,有可能是因为墨家的战术最终在秦国落地了。墨家只讲守而不讲攻,而这个守,是极限之防守,意味着要将民众转型为战争零部件。

简单说来就是,春秋时代的战争,百姓虽然饱受兵火荼毒,但战争本身与百姓并无关系。权贵打权贵的,老百姓过自己的日子,捎带旁观。而到了战国,百姓就被强行押到城池之上,充当防守的兵卒。而秦始皇建立郡县制,将百姓关入笼子之后,百姓就彻底丧失了自由,沦为暴君战争的工具。

与人们想象的不同,当刘邦项羽攻城的时候,面对的守城者,并非是城里的守将,而是百姓。

就拿被刘邦项羽联手血屠的城阳来说,当刘邦和项羽打来时,城里的秦军就立即拿来户口本,命令每户百姓出动壮劳力,登上城墙守城,与刘项作战。守军并不与刘项拼打,只是负责监督城里的百姓,如果有哪个百姓不跟刘项开打,守军就杀掉这名百姓的家人。这就是商鞅替秦国政改之后的最大成果,从此百姓沦为人质,为避免家人被处死,只能替暴君攻城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