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楚国战队闪亮登场(第5/13页)

但,正因为刘邦失败入山,所以他才从为秦国卖命的楚奸,转型为反政府组织。现在他再借时局大变杀回来,其行为就有了充足的道义资源。

以有道,伐无道。有道就是失败者,因为你失败了,所以只剩下道义。无道就是胜利者,在对手眼里,胜利者无疑是罪大恶极、罪该万死的。

发现这个规律之后,刘邦忽然发现自己变得谦虚起来。大家要求他出任沛县领导人,出任沛县县令,但刘邦坚辞不就。他很担心,在这一步后面,会不会有个结果相反的变局,无端送了他的老命。但此时的沛县,刘邦是无人可以取代的,所以双方争执的结果,是达成一个妥协的方案,刘邦不担任沛县的县令,而是接受父老赠送的沛公之称号。

沛公这个称号,真是太神奇了。他非官非民,亦官亦民,没有责任,却有权力。

这时候的刘邦,你说他是官吧,他只是沛公——意思是沛县最具声望的人士。可你说他是民吧,他却有权加封自己兄弟。刘邦出任沛公第一件事,就是赐封因为他坐牢一年,挨数百大板的夏侯婴为七大夫。

七大夫、五大夫,都是当时的爵位。对刘公这个不合法的沛公而言,是否有权力私自授爵,是很可疑的。但这个爵位是一定要授的,否则夏侯婴心理可能会不平衡。

请注意刘邦私授的这个名头,只是爵位而非官职。这表明刘邦当时是很小心、很低调的。爵位可以是他的私家爵位,但官职却不是。只授爵而不授官职,一旦事情失败了,刘邦至少还有的解释。这个细节足证刘邦思维之缜密。

请注意刘邦与陈胜的区别,面对时代大潮,刘邦所做的是低调,低调,由任时代大潮把自己推到波峰浪尖。他选择的是被动策略,所谓不拒绝,不负责。而陈胜则是不顾反对意见,硬要爬到波峰浪尖上去。

这是因为陈胜的人生经验恰好与刘邦相反,如果不是这股子狠劲,陈胜也不会成为最先爬出篓子的螃蟹。他和刘邦各自依凭自己的人生经验,形成了自己固有的行为模式。但最终,谁才能在时代大潮之中胜出,这取决于人类社会的基本博弈规律,而非哪个人的主观意愿。

刘邦成了沛县反政府军首脑,就立即祭祀黄帝和蚩尤,杀牲歃血,衅鼓旗,旗子用红色——所谓赤帝子之说,就是来自这里的红旗。然后再派萧何、曹参和樊哙分头募集兵员,征集粮草,轰轰烈烈地大干了起来。

与此同时,同样的社会博弈态势,在吴县也出现了。

在江东吴地,也有一个类似刘邦的人,他就是项羽的叔叔项梁。项氏叔侄,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后人,是最有资格承接楚国项家衣钵的。秦始皇灭了楚国之后,并没有立即着手清算项氏族人,但项家有着好勇斗狠的门风,结果项梁因为犯罪,在栎阳蹲了大牢。后来多方拉关系,才被放了出来。

后来,项梁又不知何故杀了人,就带着侄子项羽,逃到了吴地。《史记·项羽本纪》中说,项羽不喜欢读书,练剑也没个长性,要求学兵法,但兵法也学得马马虎虎,总之他干什么都没个长性,坚持以一瓶子不满,半瓶子乱晃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但他终究是出身将门世家,家传的军事技术,马马虎虎学上一点,就可以混日子了。

在吴地,项梁形成了较高的威信,吴中地区的贤士大夫,都非常推崇他。每逢重大徭役——这是所有人都不愿意去,最难组织的社会性工作——以及殡葬事务,都由项梁来负责。实际上,项梁相当于吴县的刘邦加萧何。

当吴地的项梁,与沛县的刘邦萧何,处于同样的社会位置上时,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他们有可能面对着同样的对手,同样的麻烦。

也就是说,沛县的刘邦和萧何,因为在县令长年的压制之下而心怀杀机。同样的情形,在吴县也有很大可能——事实上,吴县竟然重演了沛县事件,整体事件的重合,是因为两地的人际博弈结构雷同。更令人别扭的是,沛县县令所犯下的错误,在吴地的郡守身上也同样出现了。

当时的情形是这样,陈胜举旗,天下响应,杀官宰吏,各报私仇。秦廷对天下的控制,已经彻底丧失。吴地的郡守殷通,意识到仇家随时会找上门,就决定抢先一步,率先起义。起别人的义,让别人无义可起!

于是郡守殷通把项梁找来,说:“本官作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立即举旗响应起义,推翻暴秦,现任命你和桓楚二人,为起义军将领,你意下如何?”

项梁说:“郡守大人,你说的那个桓楚呀,他不是落草为寇的反政府武装头子吗?但他躲藏得太隐蔽,一般人找不到他。不过我的侄子项羽,他很会找人,要不要叫项羽来问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