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高祖李渊:以德服人的模范典型(第5/10页)
不久,窦氏病死。李渊悲痛不已,自思娶了这么好的一个老婆,却因为自己不听她的话,以至于落到了如此危险的境地。从此他采用韬晦之计,故意放纵声色,还收取下属的贿赂,表示自己绝无雄心壮志。而且,听从了亡妻窦氏以前没有被采纳的劝告,给杨广进献了不少鹰犬玩物,如此到了大业十三年,杨广传旨,任命李渊为太原留守。
接到圣旨的当天,李渊将四个儿子李建成、李世民、李元霸及李元吉叫过来,流着泪对他们说:你爹好笨啊,当初不肯听你妈妈的话,否则的话,我早就得到今天这个机会了……
区区一个太原留守,对李渊来说,预示着什么机会呢?
原来,当地的居民,都是古帝陶唐氏的旧民。所以太原之地,又称之为唐,而李渊世代爵封唐国公,正是将太原作为李氏的封地。所以李渊回来这里,就如同饱受欺凌的游子回到家乡。所以李渊认为此地必将成为他的龙蜇之地,只待休养生息,一飞冲天。
但杨广让李渊回到封地,却不是让这厮休养生息来了。杨广交给了李渊一个重要的任务,命令他兵出太原,与马邑太守王仁恭合兵,北上镇守边疆,对付来犯的匈奴强敌。
北部的胡人,始终是中土的大患,所以杨广为了帮助李渊完成使命,还专门调拨了河东的一部分兵马,隶属李渊的麾下。就这样,河东兵,李渊自己的兵,再加上马邑太守王仁恭的兵,三个方面军加起来,是一个吓人的数字。
到底是多少人?
差一点凑到五千人。
五千人对付匈奴……三个方面军凑在一起,人数怎么会还这么少呢?
这是因为,杨广要留一手,李渊要留一手,马邑太守王仁恭也不傻,当然也要留一手,三方面一人留一手,居然还能够凑出来五千人,这已经够意思了。
发现自己这边将寡兵稀,王仁恭有点上火,就说:昔者汉将军霍去病封狼居胥,所率精兵两万,战马十五万匹,才逐得匈奴北走,如今咱们才不过是五千人,还不够人家匈奴喝一壶的……不知道李大人有何计较啊?
李渊硬着头皮说:情况是这个样子的,现在皇上远在江南,还写诗曰:我梦江都好,征辽亦偶然,但存颜色在,离别只今年。皇上果然是天纵英明,这诗写得贼拉拉好……我的意思是说,咱们这里才五千人,又驻扎在这么一座荒城,内无粮草,外无援兵,随便一伙匈奴流浪汉,都比咱们人多……不知道王大人有何计较啊?
王仁恭惨笑道:我正是没有主意,才询问你,你却反过来问我。
李渊道:哦,原来你没有主意……你没主意,我也没有主意……要不咱们这么办,干脆投降匈奴得了。
7.大漠突击队
话说那北部的匈奴人马,自古以来就是中原之地的大患。早在周朝、秦朝、汉朝和晋代,匈奴就隔三差五杀入中原袭扰一番,到了李渊镇守北部边疆的时候,匈奴人已经进化成为了突厥铁骑。
突厥人的优势,就在于他们的长枪快马,奔行于原野之上,倏忽如电,来去无踪,游牧天下,四海为家,既不需要花费银子修筑城堡,也不需要浩浩荡荡的后勤运输线。打的就是游击战,玩的就是破袭术,霎时间浓烟滚滚,数万铁骑齐至,顷刻间城池被攻破,杀得你血流成河。等你着急忙慌地调集大队人马,赶来追杀,那数万铁骑却犹如水银泻地,化整为零,只落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让你绝无办法可想。
所以在漠北的荒原上,向来是游牧民族幸福的家园,他们赶着大篷车,逐水而居,逐草而眠,忙时闲时,弄支强弓硬弩,杀入中原膏腴之地,弄点外快,打个牙祭,抢个美女,劫点银子,小日子过得就甭提多滋润了。
某一天,荒漠上的游牧客们正自逍遥快乐,忽见远方尘头大起,就见一队两千余人的突厥骑士突至,马上人清一色狗皮帽子,反穿了老羊皮袄,到得突厥部落附近,就耀武扬威,得意扬扬,分列成几队纵横驰骋,往来冲射。众游牧民一见大喜,急忙捧了马奶牛肉,上前亲切慰问。
等走得近了,游牧客们突然呆住了,眼前这支突厥骑兵……嗯?模样长得好怪,眼窝不深陷,鼻子不高凸,扁平平的一张脸,黄色的皮肤……不好了!这是中原汉人的骑兵!他们居然化装成突厥人混进了漠原……
一点没错,这支突击队,正是由李渊率领的,以他的四个儿子李建成、李世民、李元霸并李元吉各统五百精兵,竟然跑到荒漠里和突厥兄弟争夺水草。
真是太令人气愤了,突厥民众很生气,一支又一支小股游击队,悄无声息地跟在李渊的部队后面,想瞧瞧能不能找到机会,给李渊一个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