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玉手点将录(第2/14页)

总之很惊险。

这个惊险的段子,记载在王忠和先生的《袁世凯全传》中,而刘秉荣先生所撰《护国大战》,则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香艳的版本。

要说刘秉荣先生硬是敢瞎掰,也不知他从哪儿抄来的段子,居然文采丰茂,细节动人,你想不信真还需要点儿勇气。我们把刘秉荣先生的瞎掰放在这里,看看历史是怎么和炒作家搅和到一起的:

……(蔡锷)夜间与小凤仙说明行踪,拟即乘此南下。小凤仙听了,不觉得情肠陡转,眼眶生红,半晌才说道:我与你拟同生死,你去,我便随你同行。

蔡锷道:我是去督兵打仗的。

小凤仙忙接口道:你道我是个弱女儿,不能随你杀贼吗?

蔡锷道:你虽有壮志,但此行颇险,若你我同行,不但于你无益,并且于我有害,且阻碍共和前途。

小凤仙忍不住泪下,带哭道:依你这般说,简直是把我抛弃了吗?

蔡锷道:他日战胜回来,聚首的日子正长哩,奈何作此失意语?

小凤仙道:我虽是女子,也知爱国,怎忍令英雄志士,儿女情长?但此去须要保重。

时窗前有人影晃动,至开门出去,那探望的人,扬长走了。蔡锷悄语小凤仙道:有侦探。

小凤仙道:这却如何是好?

蔡锷道:不要紧的,我自有计。

当下蔡锷取出纸笔,挥就一篇因病请假的呈文,用函固封,竟向邮局寄往京城。

蔡锷本有失眠喉痛诸症,索性借此机会,言就医院医治,而后,除每日赴医院一次外,仍携小凤仙间游。各侦探往来暗伺,仍不肯放松。蔡锷佯作不知,背地里却与凤仙谋定,实施金蝉脱壳之计。一日,蔡锷与小凤仙对坐狂饮,随即痛骂声远达户外。各侦探忙去窃听。蔡锷骂语先评论花丛,后詈及正室。忽喜忽怒,仿佛是醉后胡言。未几竟叫腹痛起来,连呼如厕。侦探急忙避开,蔡即出室,一手抠衣,一手捧腹,向厕所去了。侦探未及尾随。

翌晨侦探往视,蔡等高卧未起,迟至午刻,方觉有人走动,重复窃窥,只见小凤仙起床,云鬓蓬松,尚未梳沐,待午餐已过,又约有一两小时,小凤仙整妆出门,掩户自去。到了晚间,亦并未回来,次日也不见返寓,各侦探往问账房。账房亦没有知晓,侦探们动了疑心,启户入视,什物已空,只桌上留了一函,由司账展开一阅,乃是钞票数张,并附有一条,谓作房饭代价。各侦探急至车站探问,好不容易查得小凤仙消息,已于昨晚返京,独蔡锷不知去向。

……

刘秉荣先生的这段瞎掰,透出了国人读书不思考的坏毛病。如文章中不断提到的侦探,这侦探是哪一个?叫什么名字?是谁派来的?隶属哪个部门?这个部门有多少人?是谁领导的?都办过哪些具体的案子?实际上,这些所谓的侦探,只是国民党人自己的想象,后来还真的依据这个想象,建立了自己的特务组织。这样一个部门一旦出现的话,单只是财务上开支走账这一条,就已经没办法再隐匿起来不被人知。

历史的真相是,袁世凯绝对没有设立一个如此恐怖的特务组织,如果他真的设立了,那他早就是皇帝了,根本轮不到别人再说三道四。袁世凯时代不存在这样一个组织,所谓监视,最多不过是太子袁克定,偶尔对谁放心不下,派个人过去偷瞄两眼,这就到头了。

事实上,袁克定派去监视蔡锷的人,是他那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傻弟弟袁克良。这可怜的孩子还需要二十四小时贴身监护,居然让他去监视别人,你说这种监视能靠谱吗?

总而言之,一切都是瞎掰。

而大家之所以喜欢瞎掰,是因为历史的真相,说破了是非常乏味的。

【03.肥妹小凤仙】

1951年,戏曲名家梅兰芳赴朝鲜慰问演出,途经沈阳,突然接到了一封奇怪的书信。

写这封信的人,是一个51岁的老女人,名叫张洗非,曾是一名东北军师长的老婆。师长死后,张洗非改嫁了一个姓陈的锅炉工,生活极为艰难,在被服厂做过工,又给人家当过保姆。梅兰芳收到她的信,大骇,立即在自己居住的旅店里,与张洗非进行了短暂的会晤。而后梅兰芳托关系,替保姆张洗非安排了个正式工作,让她免于饥冻之苦。

当时的人们,对张洗非还是有点儿印象的,说她喜欢喝两口小酒。有一天她正喝着,有个人捧着收音机在一边听广播,广播里正说到蔡锷将军与红颜知己小凤仙的故事。老保姆张洗非忽然泪下,说:小凤仙就是我啊。

这句话,当时是没人信的。开什么玩笑?小凤仙,那可是国色天香啊,怎么可能跟个老保姆张洗非扯上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