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章 蛰伏者的涌动(第4/5页)

郭汾甚是烦恼,向冯道请教该怎么办,冯道说:“此事大逆人心,因此引起如此舆潮,始作俑者,宜加斥责。”

郭汾虽然从未正式处理过政务,但她在张迈身边日久,张迈有什么事都不避她的,所以对张迈处事的风格了然于心,隐隐觉得若是张迈在此,定然不会采纳这样的建议,只是究竟该怎么决断却也没主张——她本是利落无比的人,但遇到这等天下大事却没了主意。

张允照见母亲忧心,说道:“爹临走前不是说,政务上的事情可以问翰林,军务上的事情可以问定辽吗,枢密院涉及军务吧?既然如此何不问问易叔叔。”

郭汾看了长女一眼,笑道:“‘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你爹给我们说三国,孙权是他母亲提醒了他,如今我却得女儿来提醒,我真是糊涂了!不过这里离定辽也远,一来一回,不知要多久。”

张允照道:“远一点才好。不刚好有时间让各方静一静?”

郭汾便拟了书信,飞书驰问杨易,燕京与定辽之间建有飞书快驿,三日后杨易就收到了文书,七日后郭汾就收到了回信,杨易的态度十分明确:曹元忠身为枢密副使,有权力动议谍务审查,只要廷议通过,便可执行,廷议未过,事情便罢,既无需因此承担不必要的责任,也不必回应纠评台的质疑——只是此事本该保密,为何却泄露于外,从而引发中外流言,所以应该斥责者不是曹元忠,而是廷议的泄密者!

拿到杨易的回信之后,郭汾想想也觉得有道理,却不知道该如何找出廷议的泄密者,既要把人找出来,又怕大张旗鼓,动摇政局。

张允照说道:“那还不简单!参加廷议的就那么几个人,母亲一个个地给他们写信,质问他们不就行了?”

郭汾道:“他们要是不认呢?”

张允照笑道:“那些变文僧说书,不整天吹嘘我们大唐现在是‘众正盈朝’吗?都是正人君子的话,想必不会做了不敢认。再说了,这种事情真要查总能查得出来,撒了谎之后再被拆穿,以后还有脸呆在朝堂上吗。”

郭汾笑道:“好像有点道理。”便要叫来李昉拟信,张允照道:“让人代写,不如母亲自己亲笔写信来得有威慑力。”

郭汾道:“我可写不出好文字来。”

“要什么好文字。”张允照道:“把话说清楚就行。”

……

郭汾果然按照女儿的建议,给参加廷议的所有人——包括政府四宰执、军府两枢密、翰林四学士以及监察台魏仁溥都写了一封亲笔信。

这是国母的亲笔信询问,比当面质问还要严重几分,撒谎自然是容易的,但这个谎言若被拆穿,代价就会很大——何况所有人几乎是同一时间收到书信,没人知道郭汾是问所有人同一个问题。

不得不说,如今的天策朝堂,至少最高层这里就算不是众正盈朝,至少道德平均水平在及格线以上:如李沼,如张中策,正义感都极强;如冯道,如范质,如魏仁溥,心中也都还是有一条道德底线;曹元忠在众人中最无下线,却还懂得审时度势;郑渭则是有一种很明显的出世心态。

因此郭汾的书信一到,被牵涉到的有好几个人都是彻夜不眠,最后回信的结果,冯道和魏仁溥都坦白了自己曾向门人提起此事,冯道比较老油条,说的比较委婉,魏仁溥年纪尚轻,接到郭汾的书信后深受良心责备,回信时甚至还主动剖白了自己泄露此事的阴暗动机,请求论处。

奈布也坦白了,他倒不是良心过不去,只是以为郭汾会问起定是东窗事发,胆小之下吐露了实情。

曹元忠也坦白了,他的是在子侄面前泄愤,不知子侄是否曾泄密——在这件事情上,曹延恭等未必会主动泄露,因为这么做只会对曹家不利,但曹元忠故意选择坦白。

除此之外,其他人便都表示自己未曾泄密,郑渭那边连书信都不回,只是在信的尾端写了“无此事”三个字就把信退了回来,既有光明正大之意,也显得他对郭汾如此质疑他十分不满。

郭汾收到所有回信后,又请来大法官张德,向他请教应该如何处置。

张德知道事情始末之后说道:“廷议需要保密,事先并未成文,所以法无明例,只是一个默契,但夫人今日的处置,后世怕就会定为成例了。”

郭汾道:“这种事情肯定是错的,法无明文,落在小民身上可以放过去,但朝廷诸公用来互相攻击就很不应该了。只是应该如何量罚。”

张德道:“法之量刑,要想杜绝,就得严。”

他走了以后,郭汾思前想后,难以决断,张允照道:“母亲又为难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