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邺都易帜(第4/5页)

那些范延光的心腹武将马上齐声高叫:“我等愿随范将军北投!”其他人面面相觑,看看大锅中滚沸的人肉汤,慌忙跟着道:“我等愿随范将军北投!”

范延光大喜,走到赵普身前道:“赵参军,范某愿意顺应天意人心,投靠元帅。只是邺都不是我范延光一个人的,而是这里这么多将校弟兄的。我范延光对自己没什么索求,只要元帅能给我一口饭吃就好。但这里的兄弟干冒灭族奇险,我却不能不为他们求一场富贵!”

赵普将令旗一举,说道:“元帅有言在先:以州路来归者,不吝裂土!元帅言出法随,绝无二诺!只是如今正值大战之际,河北纷乱,钱粮紧缺,还需要各位与国同休戚共荣辱,一起熬过这段日子,待战事一了,封赏便能议下。”

天策唐军自建立政权以来,对军衔级别、政务权力都看管得甚紧,官位论能力,赏赐论功劳,河北如今已有席卷之势,折德扆杨光远等人并不计较打上一仗,邺都城池虽坚,在武将们看来也未必不能攻破,不过张迈为顾全大局,还是倾向于招降,一来国库空虚,不耐久战,二来若能招得范延光投降,便是树立了一个榜样,可以为接下来河北的平定减少阻力。

但范延光听了这话,眉头却忍不住皱了一皱,五代兵将上油下滑,市井气息极重,无钱不行,无赏不战,这种习性后来被宋朝军队所继承,赵氏得国不正,没有魄力匡纠其弊,反而任其蔓延,一开始还只是拿钱才办事,到中期以后,驻军不行也向朝廷要钱,拿了赏赐却又临阵不战,遂成百年积弱。

范延光几十年来一直身处这样的环境之中习以为常,之前天策那边开出的许诺大致也是“不吝裂土”,先期沟通模糊点很正常,但现在已经面对面了,自己事情都做出来了,天策还是这句“不吝裂土”,也不拿出一点实在的,范延光不免有所不满。

他还没开口,校场上的兵将一听更都鼓噪了起来,叫道:“这是什么话,我们冒着杀头的大罪投靠过来,却连一点封赏也不给,这叫我们怎么信你们!”

又有人道:“赏赐不给也就算了,怎么也得给升个官吧!”

“对啊,可别等打完了仗卸磨杀驴。”

赵普一愣,便看向范延光,见范延光对将校们的鼓噪脸上毫无表示,显然是有意放任,他心头忽然一怒,寻思:“这算什么,当场勒索么!去漠北的北征将士把命都拼了,也没见他们张口讨封赏,你们这才来归,仗都没打过一场,就开口要官要钱了?”

但要发作,又怕坏了大事。他终究年轻,还是不够老辣,于大势变化中一时竟乏应对。

赵普为难之际,幕后李沼走了出来,对范延光道:“将军,如今征战未已,河北糜烂,钱粮从何而来?我等北归为的是顺应天心民命,有些困难还是应该一体面对才是。”

又对赵普道:“赵参军,军心不可违也。且范将军以邺都来归,将士们求一点封赏也是应该的。”

赵普道:“非不封赏,只是……”

李沼怕他说出令将校哗变的话来,不等他拒绝,便道:“范将军为部下所求,也不是图个眼前蝇头小利,而是图个长远生计。军士赏银那边,钱粮暂缺,不如许以良田土地如何?范将军这头,裂土之封也该给一个承诺的。”

赵普脑中灵光一闪,有了主意,便道:“这个可以!我军大破辽国,自上京道以至于中京道,新拓之地何止数千里之地?更别说已是我们囊中之物的幽蓟之地,契丹将百姓迁徙一空,那里的良田美宅就都成了无主之物了。我可代元帅许诺,以良田五十万亩代替赏银,由范将军量功颁赏,范将军以为如何?”

他言语之中暗藏玄机,提了一提幽蓟之地,又许下五十万亩良田的泼天大赏赐,一下子把在场将校乐晕乎了。

土地是中国人的命根子,一听有五十万亩良田,这可比发下百万贯的钱帛更叫人心痒难搔两眼发红。大辽中京道上京道那些长城之外的塞北之地,他们是没兴趣的,但幽州却是好地方啊,虽然现在是边境,但看天策现在的局面幽州将来肯定会成为内地,契丹人将那里的百姓迁徙一空邺都兵将也都知道,若能得到幽州五十万亩良田,举家搬过去固然可以安家立业,转手贩卖那也是一大笔钱啊!

不等范延光应诺,他麾下的将校们怕范延光不肯,已经有好几个在叫道:“那敢情好,那敢情好!”

赵普又对范延光道:“范将军,我天策大唐国中,至今只有军爵,没有王侯,这个你也应该听说过,无爵只有封,千里之地赵普不敢保证,但五百里之封,赵普还是敢拿项上人头一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