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战后外交(二)(第6/7页)

然而也正因为这样,越发看出张迈的底气来。王处回甚至在思疑着:张迈这次派曹延恭来,为的究竟是议和,还是故意要激怒己方?

说到底,王处回作为一个文臣是不愿意开战的。

而孟昶更是没这个勇气。

虽然合约的内容孟昶也觉得过分,如此丧权辱国的城下之盟如果答应,以后孟蜀在天策面前还如何抬得起头来?

可眼见张迈连契丹都打败了,而银城那边更是败得十分难看,在这样的军威面前,孟昶又如何直得起腰杆子?

他们商量了两日两夜,主将半数请战,半数请和,孟昶本身不愿意开战,只是开不了那个口,最后还是询问王处回,王处回道:“如今局势危急,臣夙夜沉思,觉得有三策可择。”

孟昶忙问哪三策。

王处回道:“最无惊险之策,便是依了张迈。”

此言一出,好几个将领都忍不住咆哮起来,孟昶也是默然,他何尝不晓得张迈的要求听起来虽然过分,却是孟蜀政权当下还可以承受的,百万白银百万绢,听起来数额巨大,但分摊成十年,一年也就十万白银十万绢,丝路开通之后,巴蜀地区经济迅速抬头,如今要筹措出这笔数目并不为难。至于二十万石粮草,凤州这边的存粮已可支付相当一部分了,若是不足,料来交涉一下问题也不大。至于凤州,此地位于秦岭之北、渭水之难,蜀军若是打算撤退,这凤州还守得住么?是打了败仗输给天策唐军,还是直接割给天策唐军,区别仅在于丢脸的方式而已。

其实最令人难接受的,还是称臣。孟昶纵然害怕,毕竟还想要保有最后的一点颜面。

孟昶便又问其它策略,王处回道:“又有惊险之策,便是北联契丹、东联石晋,吞并坚守,继续牵制天策。”

诸将一听,倒有一半反对,都认为以眼前局势,继续联合契丹石晋也未必有用,万一激怒了张迈导致兵锋南向,那时可就是灭国之祸了。

孟昶默然,又问第三策,王处回道:“第三策乃是中庸之策,那便是以寒冬为由,暂且罢兵,罢兵之后我主径回成都,锁关隘,封山口,从此不再理会中原争霸,我们巴蜀有山川之险,只求自保的话,料天策也奈何不了我们。”

他这个说法,其实等同于要放弃凤州了。只是没有正式向张迈称臣而已。

若是鲁嘉陵在此,听到这个主意定要冷笑不已——这算什么中庸之策,分明是乌龟之策!

但孟昶等听了却都有意了,就是诸将也觉得此计可行,当晚又商量了一些细节,就打算不理曹延恭。不料就在这时,忽然南方传来消息,说有一支吐蕃的军队打着天策旗号,翻雪山走小路,已经开到成州附近!同时又有一支吐蕃人马威胁剑阁了!

消息传出,汉中、成都都产生了极大的震动!这时孟昶统兵在外,张迈若是派出一支奇兵——哪怕人数不多,一旦进入川西平原,人心浮动起来,造成的后果只怕不可预测!

陇西与川西之间,本有古道可通,大部队要过去不容易,但小部队逼近却有可能。有将领惊道:“张迈好狡猾!他派了曹延恭来这里是有奸谋的,分明是要拖住我们!这时竟然派了骑兵去偷袭剑阁!他哪里是要凤州!分明是要汉中、成都!他是要灭我蜀国了!”

银城战败还只是边角,但成州有事,汉中则危,剑阁有警,则成都动荡,哪怕帐中诸将都觉得天策的大军现在就已经威胁成都的可能性不大,但哪怕只是百分之一的可能,孟昶也经受不起,他一听吓得面无人色,急道:“回去!回去!”

王处回道:“那曹延恭那边……”

“给他,给他!”孟昶道:“我蜀富可敌国,十万绢银我还出得起!回去,回去!”

他避重就轻,但王处回的脸却涨成了猪油一般颜色,知道这位少主皇帝是默认了要向张迈称臣了。

自古巴蜀的割据政权,向强者称臣的例子非止一起,孟昶这样的选择也不算破天荒。

只是想起此次一旦败回称臣,就算张迈派出去威胁成州剑阁的只是虚兵,但往后巴蜀的臣民会怎么样看待孟氏政权?巴蜀的军队会如何看待这个皇帝?

若是失去了军心民心,以后天策再派遣大军威临汉中时,孟蜀还能有决心去守卫么?

王处回心中暗叹一声,忽然间心念一转,隐隐冒出一个念头来:“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巴蜀本属华夏一隅,若是孟氏不能守土……”

中国大一统的思想种子,散布在所有中国士大夫的心灵深处,乱世时他们还可能会为了各自的利益拥护各自的主子,但一旦有希望一统天下的人物出现,所有人的忠心便会如铁趋磁,指向中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