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二章 上下皆动,同盟会崛起(第2/3页)

送书的都是些读书人,对还在犟嘴的那几个当地读书人份外看不惯,纷纷出言洗刷。

“你们南……南面的就是不怀好心!这书上的东西,也定是教人入邪魔的玩意!”

某人还在咬牙硬撑,其他同乡凑过去翻了翻那些书,一个个目光都变了。

“段子的《四书会注》、《华夏气节百诗选》!”

“吕小先生的《唐宋古文集注》!”

“孔先生的《人初仁义诸知》!”

“圣道……陛下的《劝学说》!”

“都是锦官坊版,虽是善业版,也值得珍藏啊!”

书是好书,南北交融多年,尽管大清治下读书人对英华在天道和工商上的学理不屑一顾,多斥为邪魔之说,可在传统儒学领域,有段宏时、吕毅中、孔兴聿乃至天庙圣宗下的彭维新、刘纶等儒生发扬光大,心学、理学等儒家学知卸下了治国重担后,反而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学术成就远远比满清理儒高得多。在教育领域,特别是基础教育上,返璞归真的儒学更占据着教导人立身处世的统治地位。

因此北方读书人一面骂着南蛮已是夷狄之国,一面却对南蛮在儒学上的成就向往不已。段、吕、孔等人也被暗中奉为儒宗,甚至圣道皇帝的一些著作,北方理儒士子也不得不承认有很高的学术水平,例如《劝学说》。跟历代劝学诗,尤其跟宋仁宗的《劝学诗》不同,圣道强调学不止在师,不止在学校,更在各行各业,虽然拉上了天道无处不显的说法,而且只将儒学摆在做人的层面上,可重学之心也令这些读书人心怀感佩。

这几个本地读书人也瞬间转投了阵营,个个腆着脸也去排队拿书,就剩一个孤零零站着,正彷徨不知所为,车上一人忽然喊出了他的名字,竟是他在太原府进学时的同窗。

“大英之下自有新气象,看你头上的辫子剪了,心中的辫子还没剪,可是难在新世为人的哦!劝你放开心扉,多朝前看,也劝你爹别再盯着那十来顷田,大英收了北方,百废待兴,什么机会没有?”

同窗既是嘲讽,又是劝慰,那人绷着的脸终于化了,期期艾艾地也凑了过来。

“之前乱言蛊惑的,别想免罪啊,人人都到乡公所来抄告示!”

眼见一场风波化解,夹山乡的人心被这善业车队裹进了滚滚车轮里,李宏德欣慰之余,也学会了恩威并重。当然,他只是高举轻放,毕竟大好局面已至,就不必太深究了。

此时李宏德才知,为什么知县会这么放心让他鼓捣,收拢人心这事,可不是就放在他这还乡客一人身上。在他身后,还有浩瀚的国中人心,雄厚的各业物力。

正腰杆挺直,盘算着让知县尽快派下办事文书,将一乡人丁田地编户入籍,就听一声娇呼:“李大哥……你还真是个官老爷,欺得奴奴好苦!”

后颈汗毛起立,李宏德暗自叫苦,潘姑娘!

转头去找老胡,想拉他过来挡箭,却见老胡正被一个漂亮小娘子扯着,两人四目相交,仿佛天地再无他物……

你怎么也来了!?

李宏德只好苦脸应付,潘姑娘脸上溢着异样的光彩,不过是平凡女子,此时看起来却添了一层丽色,让李宏德这乡巴佬一面心驰神摇,一面痛责自己已成衣冠禽兽。

“女子兴业会也来了静乐,现在奴奴也有生计了呢……”

潘姑娘显是极度兴奋,如欢雀一般叽叽咕咕把事说了个大概。

这什么女子兴业会来头好大,不仅有诸位皇妃娘娘,还有英慈院、金陵等多家女子学院以及各行各业崛起的女子产业,甚至有飞天艺坊这样的舞乐社。这个会的宗旨是救护孤弱女子,本着授人以渔的理念,她们创办了不少职业学堂,让孤弱女子能有一技之长,自力更生。

李宏德在夹山乡忙乎之时,女子兴业会山西分会也来了静乐县,潘姑娘这样的人正是救助对象,而潘姑娘另有一桩长处,她很清楚本地还有哪些孤弱女子,到底面临着什么困境。于是她摇身一变,成了会里静乐县的办事委员,前几日帮着官府清查完县城青楼,现在要到乡村探查妇女情况,公私两便,选了夹山乡。

“那……方大姑娘?”

李宏德指向还作雕塑状的那对男女,潘姑娘道,方大姑娘是会里平阳府的委员,借着来太原府帮忙的机会,也来找冤家了。

“现在这么忙,你看……”

李宏德怕她又说起入门的事,赶紧支吾着封门,没想到潘姑娘连连点头:“是啊,现在奴奴很忙呢。”

接着潘姑娘低头转脚尖道:“奴奴现在可以自力了,来这里就想跟李大哥交代一声。李大哥,你是个好人,奴奴不该再害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