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四章 大战略的大决心(第2/3页)

因此英华的正确应对是收拾掉沙廉,在缅甸将不列颠东印度公司的势力赶尽杀绝,乃至威胁东印度公司在孟加拉的据点,为此就必须保持足够的兵力。从吴崖那边调回三五个新编师,这已是极限,再多就要影响整个布局。不列颠东印度公司会认为英华的政治局势不稳,战争持久力不足,他们会败而不服。

马六甲和爪哇的局势,也要服从缅甸所涉的大局。要不列颠人承认失败是很难的,英华先后收拾了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对不列颠人的触动并不算大。毕竟这两国早已没落,打落水狗显不出本事。

但如果英华把荷兰人收拾妥帖了,握住了马六甲乃至爪哇,不列颠人的意志天平就将大大倾斜。跟不列颠人比,亚洲对荷兰人的重要性更高,荷兰人在亚洲有巨大投入,“保卫亚洲”的决心更强。在这种形势下,英华依旧打趴了荷兰,不列颠人不服也得服。

不引发跟不列颠、法兰西等国的全面大战,而将整个东南亚纳入英华的势力范围,这就是李肆的全盘谋划。能完成这个布局的话,对英华未来发展有着深远影响,霸住东南亚,南洋就变成了英华的内湖,就如李肆前世美国的门罗主义一样,有了安定的周边环境和足够宽阔的缓冲后院,才能谈得上走出亚洲,殖民全球。

如果将英华击败西班牙人,拿到吕宋比作英华幼年启蒙,那么眼下局势,就是英华成年,可以争雄全球的门槛。如果这一步没能走出去,反而刺激到欧罗巴列强关注亚洲,那么英华损失的时间,可能要以数十年计。

跟这个大局比,北面满清的威胁就不足为道,李肆不是不重视雍正,最初决意八面出击时,李肆跟萧胜就已确定,即便丢掉江西,丢掉湖南,这个代价都可以接受。一年,只要扛住雍正一年,南洋砥定,满清就是刀俎上的鱼肉。

话又说回来,丢江西和湖南只是料敌从宽,李肆可不认为雍正有那么大本事,他有大决心,可他的臣子,他的军队,却不可能有大决心。

听了李肆简要的分析,三人恍然大悟,范晋和苏文采也在检讨,枢密院的绝密计划里早就有这些结论,但他们都以为是枢密院各司那些小年轻不知天高地厚,夸夸其谈,却不想这是李肆跟萧胜确定好的大战略。

“既知早有这样的形势,就该预作准备,就算力量不足,多一分也是好的嘛。”

汤右曾不懂军事,还在抱怨,在他看来,就算要付出代价,也得是尽力之后难以挽回的代价,而不是就这么坐等割肉。

苏文采此时思路也清晰了,解释道:“咱们已作了很多准备,汤相之前操劳诸事,就是在推着一国备战啊。”

《兵备法》就是最大一桩准备,订立此法不止是为八面出兵而征召兵员,也是为了应对北面威胁。此法从表面上看,似乎只着落在扩充兵员,但其实质却是重新整理了英华一国的战备体系。

《兵备法》还有一些条款的实施,不是一般人能看到的。比如一国就以法文确定了军械余量,而连带更大的影响是,扩大了民间经营军械的范围。过去只有佛山制造局,东莞机械局等少数“国有”或者“国家持股”的企业生产枪炮,而现在通过《兵备法》,只要有足够资质的公司,都能从事军械制造。政府还将一定量的军械订单分给这些公司,扶持他们成长。

跟华夏传统国家练兵、造械和存银的强军备战路线不同,英华一国的资本和工商力量已经足够强大,政府完全可以通过法令调控各方进行动员和备战,很多力量都隐在表面之下,思维还落在旧时代的人,自然会觉得这一国备战不足。

范晋则是苦笑:“该作的准备已作了,有些准备是因为力竭,再难作得更多。”

有些事终究是要受物质条件的限制,比如后勤。现在英华一国头疼的不是物资不足,而是物资运不出去。为满足南洋战事所需,海船运力已不堪负荷,之前还通过相关法令正推着国内造船业补课。而作为运输线末梢的江船车马,也都已全面动员起来,政事堂甚至发布了限令,禁止私家车再用马拉,马匹都要用在军事运输上。

缺马就是英华现在的一桩国力瓶颈,张汉皖攻西北,虽有政治需要,得马也是战略目标。牛马牲畜的重要性,不仅此时不能忽视,在李肆前世,一战甚至二战时期都没降低过。一战时期,欧洲战场有一千万匹马。在军队进入机械化之前,首先要实现骡马化,而骡马化的一项简单指标,就是人与马的比例,起码要达到三比一。

英华现有正规军三十万,可承担着运输和作战任务的马匹,还不到五万,在南洋是牛驴象一起上。也就在四川战场,马匹还稍稍充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