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章 要做更要说(第2/3页)

嘱咐伙计送李方膺去静房休息后,巴旭起邀雷襄入桌,这雷襄就是之前的新会知县,在新会县城被砍了一刀,由军医临时救治后,又送到英慈院调养,由此也跟李方膺相识。

“雷知县不与那新会人共处,决然弃暗投明,可真是义举啊。”

众人来广州开会前,都被拉到新会去“参观”过,得知这雷翰林居然就是之前的新会知县,都纷纷过来见礼。雷襄苦笑不已,他确实弃暗了,但却并没投明,但对着这几桌英朝新贵,却又不好细说,只好把话题扯到李方膺身上。

“我看他是矫情,若是天王府径直找他去当官,他多半就没什么愁怨了。”

程桂珏对这种书生可没什么好感,开口就刺到那李方膺的心骨里。

“方才在下听闻,新朝也要行永不加赋之策?”

雷襄很尴尬,以他的了解,程桂珏无心之语,却是多少点中了李方膺的心事。李方膺之父李玉鋐失土未殉节,官名已经受污。日后回到清廷治下,不仅父亲再没官做,自己也要受牵连,仕途已然无望。但要效力新朝,李方膺又很是不甘,他不过是个秀才,现在这英华一国,秀才已经不是什么珍稀动物,去投效也不过当个刀笔小吏。失了前路,自然只好借酒浇愁。

雷襄跟李方膺有些同病相怜,但历过新会之事,还挨了一刀,有一种再世为人之感,如今娇妻就陪在身边,功业之心也淡了,就想着过一段快活日子,后事再不去想。

这会听到这帮新朝县官在谈政务,雷襄起了好奇心,想看看新朝施政到底是个什么路数。

“何止永不加赋……”

程桂珏哼哼笑着,众人也都笑了,他们能参与到这一策里,都觉十分光鲜,事情能成,他们这一帮县官绝对都是青史留名之人。

“官府下乡!?官吏一体!?民设公局,课征入商?”

巴旭起对雷襄很有好感,不厌其烦地作了细细讲解,半席过去,雷襄听了这一套连环招,只觉自己可能是喝多了,竟然生出幻觉。

“高山仰止……”

想了好半天,雷襄明白了根底,震出一身酒汗,这可是绝古烁今之变革!但他很是不解,如此善政,为何外面没听到什么风声?

“此乃政务内里,到时与民人相关之事,自有公告,何须如街巷妯语那般播传?”

巴旭起觉得这是很严肃的国政,干吗要在外面传风声?径直闷头做就好。

“光纯兄此言差矣……”

雷襄正色肃言,如之前还在翰林院那般,品头论足起来。

“此乃三千年未有之变政!我等还需细思,方能明白此策根底,知其善处。那些县乡旧吏,乡绅大族,若是想得歪了,一力抗阻,即便新朝势威,也要大耗口舌,更不知还会引起多少变乱。变政需先立言观风,如今连广州都没什么风声,各县更不知内里,诸位径直就这么回到县里,就为解说这一套善政,就不知要花多少力气。”

雷襄此言一出,巴旭起等人都心中一抖,没错,这可是关键!还真是旁观着清。

“天王睿识,此事应该已经想到了吧……”

程桂珏嘀咕道,李肆李天王的思路,他们要使劲嚼才能嚼得通透,可就是靠着这样的思路,短短几年,就从一个小村穷书生变作立国裂土,正问鼎华夏正朔的枭雄,这种事,他怎么也该先想到了,或许已经有所布置。

“天王确实睿识,否则也不会困新会为众目所指之处,但也就是瞧出天王很重人心,在下才觉眼下之事很是奇怪,或许……天王是疏忽了。”

巴旭起等人皱眉,李天王能把这么重要的事都忘了?

“不管天王是不是忘了,诸位都是新朝砥柱,也该尽职陈述才对嘛。”

雷襄说得潇洒,他现在是闲人一个,看事自然看得剔透。

“没错!不管天王如何想,我等就为尽职,也该直谏!”

巴旭起一拍大腿,下了决断。这么一大套政策,不做好人心铺垫,不仅讨不了好,施行起来还要费太多精神在口舌上。

“万重,跟着我去见见天王?”

巴旭起看住雷襄,心道不管这小子是不是想借他们为梯子上墙,但至少这个提醒很有价值,他也就顺水推舟,送这雷万重一程。

“呃……我还是天王军中的俘囚呢。”

雷襄无心投效李肆,很委婉地推脱着,可巴旭起不由他分说,吃完酒席,就拖着他朝天王府行去,眼下天王府还不是皇宫,巴旭起要见李肆还是很容易的。

李肆实在累得不行了,即便是元宵还在加班,正为跟粤商总会一帮白眼狼打仗而作准备。但巴旭起要见他,肯定有大事,也只好强打精神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