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六六章 气象(上)(第2/3页)

所以从隆庆二年开始,由于殷切的社会需求和主观条件的具备,大明朝便轰轰烈烈展开了一场由上而下、遍及全国,包括纠转政风、整顿吏治、提高行政效率、改革人事制度和赋税制度、加强边防、兴修水利、实施海运诸方面的重大改革运动。正如改革的主持人,内阁首辅兼吏部尚书高拱的性格一样,这场改革也是一开始便轰轰烈烈,势不可挡,几乎转眼之间,便遍布全国,内外开花,真真切切的推动了历史那沉重而凝滞的脚步……

首先,在高拱的主持下,大力刷新了吏治,将选官任官制度化、透明化,将对官员的考察日常化、规范化,对于不合格的官员全数裁汰,对于犯法的官员毫不留情,不许庸碌贪婪者滥竽充数,浑噩官场;强调严功罪以定迁黜,提倡以实心行实政,办实事。不以科甲等级名次作为用人的主要标准,而是根据政绩才能破格选用。

自隆庆二年起至今,高拱年年考察官员,裁汰不合格官员近千名,惩处贪墨腐败之辈更是不计其数,使自正德以来,日益败坏、似乎无可救药的吏治大为扭转。在他的破格提拔下,大批年轻有为、出身低微的官员走上前台,这些人才能卓著、渴望立功,给大明朝这具僵化腐朽的躯体,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官府行政效率大为提高,对百姓的盘剥戕害大大减小。重塑了朝廷的形象,树立了内阁的权威,为其它各项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财政方面——在隆庆元年,尽管有市舶关税输血,朝廷财政仍然每年巨亏,财政赤字逐年累积,甚至连官员的薪俸也时常拖欠……这也使他们的贪墨理直气壮。

可仅仅过了三年,国库就开始收支平衡,到了隆庆六年,已经每年盈余一百万两……不要忘了,这几年里,朝廷可是打了两场大仗,每一场的开支都在五百万两以上。按户部预计,如果未来没有战争开支,每年的财政盈余都能在五百万两以上,而且会连年递增……因为一条鞭法只是在南直、浙江、山东、福建、江西推行,其余省份还未执行,而全国范围的清丈亩正在艰难推行,还有天量的隐匿田产没有被查出来。

而张居正能解决困扰大明六七十年之久的财政危机,就是靠了清丈田亩和一条鞭法!从海瑞在苏松破冰开始至今,大明清丈田亩已经有三年之久。三年里,重新核查到全国的耕田数为六百五十万顷,比弘治十五年增加纳税田亩近二百五十万顷,使得豪强地主侵吞的大量土地公之于众,这部分土地从偷税田亩变成纳税田亩,而且是重点的纳税田亩,在有效打击兼并的同时,使朝廷的财政收入增加了一半……这还是不进行赋税改革的情况下。

何况还朝廷大力推行‘一条鞭法’,就是把各种赋税徭役合编在一起,折银征收,这样的好处显而易见。要知道,其实中国历代皇帝,除了某些疯子之外,对老百姓都是轻徭薄赋的,田赋比例通常是二十税一,十税一就是重税,五税一的话,就是绝对的暴君了。

但老百姓为什么还是活不下去?因为这里面可操作的空间太大了,有无数贪官污吏上下其手,利用这些漏洞把老百姓榨出汁,结果百姓受了苦,国家吃了亏,全便宜中间那帮龟孙了。而把所有税种折银征收后,不管是田赋、徭役还是人头税,都有了统一的标准,该多少是多是,不是当官的说了算。交上来真金白银,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不再任由官员耍流氓。

当然了,也不可能一点不耍,但总之是皆大欢喜,朝廷拿到了白花花的银子,百姓的负担也轻了。在一条鞭法推行过后,地方官在奏折上说:‘父老于是无亲役之苦,无鬻产之虞,无愁叹之声,无贿赂侵渔之患,始知有生民之乐’。

国库有了钱,才有可能解决边患问题,在隆庆四年,大明收复河套,俘虏蒙古首领俺答汗,迫其族人封贡称臣,然后内阁顶住压力,与其开边互市,西北边境自此刀兵不兴。朝廷也得以集中兵力于蓟辽,打击土蛮、朵颜、女真部,戚继光、马芳等当世名将继续大放异彩,已经把蒙古人赶出长城二百里,自土木之变后,京城第一次恢复了安全。

与此同时,曾经一度震惊天下的韦银豹叛乱平定,安南、吕宋重新归为大明国土,南洋各国悉数臣服,天朝上次有此等威严气象,还要追溯到永乐大帝时期……

由此种种,隆庆年间几年,确实与正、嘉时期大不一样了!当然要说这么短的时间就脱胎换骨,那是不可能的。但这个老大帝国的各方各面,确确实实地都透着生机勃勃的新气象,只要假以时日,如果一切都向好的方向发展,必然可以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