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四二章 经略大人的心思(上)(第3/3页)

但身为统领一镇,甚至数镇的高级军官,刘显和俞大猷却从书中看到了更深刻的东西,但他俩的所见并不相同——刘显看到了戚家军的与众不同,在包括他的部下在内的所有军队中,最受追捧的还是那些弓马娴熟、以一敌十的高手们。但戚继光明确指出,一场战斗的胜败并非完全决定于个人武艺,在一群人和另一群人的战斗中,如果能做到战术组合合理,武器配置完美、配合技术娴熟,哪怕个人能力均低于对方,也会取得胜利。

刘显的脑海中,马上蹦出三个字‘戚家军’,时至今日,这支军队的战法已经不是秘密——十二人组成个有机的集体,按照预定的战术进退击敌。这个过程要求士兵之间分工合作,很少有个人突出的机会。但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利用阵型的优势,以多胜少、以少胜多,战无不胜、无往不利。

更有实际意义的是,戚继光的战斗小组模式,在这种兵力无法展开的山区,绝对威力无穷。这给刘显指明了改变的方向,使他心甘情愿的配合戚继光的新式训练。

※※※

而俞大猷看的可能更深,他从戚继光记述如何拟订官兵的职责,设计军队的组织,统一武器的规格,约定通用的旗帜金鼓等通信语言;以至严格要求士兵进行复杂的战术配合,并对每一个动作都进行了不厌其烦的规定等等这些细节中,分明看到了三个字——规范化。

虽然戚继光说的是陆军,但俞大猷认为海军方面更需要这样的革新,因为后者的技术含量,和对协作的要求,要远远高过前者。只有规范化,才能解决水师目前混乱低效的困境,有能力御敌于国门之外。

他有很多话,想要跟戚继光谈,无奈对方白天练兵如火如荼,晚上还要加班设计翌日的训练,俞大猷哪能再去分他神,只好先把话放在肚子里,专心当好他的军法官。

事实证明,杀鸡用牛刀虽然浪费,但胜在效果绝佳。不到半个月的时间,便解决了困扰赣南百姓多时的军纪问题——郝县令那里已经接不到对官军控诉,百姓们也普遍反映,军爷们说话客气了,买东西知道给钱了,也不会再白吃白喝了,更没有敢打人骂人的,转变如此之巨大,让被欺压惯了的赣南百姓,还真适应不来。

但无论如何,能相安无事总是好事,善良的百姓们念起了官老爷的好……他们想当然的将一切功劳,都算在经略大人的身上,沈默的大名也渐渐在赣南山区中传开,甚至围屋里的山民们,都知道有这个么文曲星下凡的经略大人,一来赣南就镇住那些胡作非为的大兵,并教他们洗心革面。

这确实是沈默愿意看到的,但还远远不够,甚至使他微微失望——何心隐结束了他的大山之旅,一个月后回到县城,带来的消息却不甚乐观:那些头人长老们,让他感受到了宾至如归的热情,可就是有一桩,只要他一提官府,马上就会冷场,甚至有不客气的直接问他,是不是官府的说客。

何心隐问他们,是有怎样,不是有怎样?

得到的答案基本一致——是的话,请离开这里,我们不欢迎你;不是的话,就不要提那些闹心的字眼,以免影响了心情。

“你有没有问过,他们为何如此排斥官府?”沈默轻声道:“看蓝小明的样子,对官府不太反感嘛。”

“他个毛小子能代表谁?”何心隐撇嘴道:“山民们住在围屋中,宗族的力量空前强大,话事权都掌握在老一辈手里,而那些老辈的父兄,许多死于五十年前的那场战争,能不记仇吗?”

“那蓝小明那一辈呢?”沈默问道。

“他们年轻人又没经历过,当然没什么感觉了。”何心隐道:“可他们的意见可以忽略,族长们一旦下令,一样会抄起家伙和咱们拼命的。”

“化干戈为玉帛,果然没那么容易啊……”沈默低声道:“诸位有什么好主意?”

在座的何心隐、沈明臣、余寅一齐摇头,沈明臣笑道:“好主意确实没有,但馊主意却有一箩筐,不知大人要不要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