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二一章 琼林楼上(第3/5页)

下面众人却不答应道:“这太简单了,大家哪个不会填词?那不成比谁嘴快?太没意思了。”

“我还没说完。”那个湖广的举子道:“填这个词是有要求的,每一句至少嵌入一味药名,但意思还不能牵强,何如?”众人一听,这才有点意思,终于答应下来。

便有人将装词牌的签筒端上大案,挑出十几个合乎要求的词牌,然后那湖光举子抽签,一看是《生查子》,便笑道:“我是出题的庄家,也不占你们便宜,便在第一句里,加两味药材吧。”说着清清嗓子道:“我用‘相思子’和‘薏苡仁’,出首句‘相思意已深’。”立刻引来一片叫好,自然大都是湖广举子发出的。

山东举子马上接道:“我用白芷出次句——白纸书难足。”

四川举子接道:“我用苦参出三句——字字苦参商。”

福建举子也马上道:“那我用狼毒出第四句——故要檀郎读。”

南直隶的也道:“我用当归——分明记得约当归。”

北直隶的不甘示弱道:“我用两味,远志和樱桃,远至樱桃熟。”

还有最后两句,场面紧张起来,江西的士子赶紧道:“菊花,我的菊花——何事菊花残?”

浙江的举子立刻最后一句,道。“犹未回乡曲!我用了茴香。”

八人的句子连起来,便是‘相思意已深,白纸书难足。字字苦参商,故要檀郎读。分明记得约当归,远至樱桃熟。何事菊花残,犹未回乡曲。’虽然不算上好的填词,但绝对是格律通顺且内容不牵强的,自然引得满堂喝彩。

那广东的举子只好闷闷不乐的下去。

※※※

然后是山东的考生坐庄,他笑道:“我的法子简单,门外有很多做小买卖的百姓,咱们让小二去随便请一个进来,然后把他的职业用一个典故描述出来,说不出来的就下去。”

“要是都说出来了呢?”其余七个笑道。

“那我就下去。”山东汉子永远是那么豪爽。

小二也早就在边上看热闹,闻言颠颠地跑出去,不一会儿领了个弹棉花的老头回来……

题目出来了,是弹棉花。为了让这些五谷不分的举子们,能有个形象的理解,还请那老者现场弹起了棉花。老者虽然觉着这些人纯属吃饱了撑的,但看在钱的分上,还是痛痛快快的支起弓,用个木榔头敲击弓上的弦,来粘取棉花。随着‘当当当当……’地一声声弦响、棉絮便一片片花飞,在举子们看来,就像杂耍一样好看。

“有了!”那山东举子便道:“我的是,姜太公渭水垂钓!”众人看那老者的大弓,上面悬着弦,竖在他的怀里,可不就像在钓鱼吗?便纷纷叫好。

浙江举子这次接受教训,便第二个道:“汉苏武北海牧羊!”那弓那弦可不就像是放养的鞭子嘛,而且白乎乎的一片棉花,也像是一群羊,众人又是一阵叫好。

“俞伯牙鼓琴扬涛!”那福建举子笑道,立刻引起一阵笑声,显然大家觉着这个更贴切。

“韩文公雪拥蓝关。”江西举子道;南直隶举子道:“孟浩然跨驴寻梅!”这两个都是从动作和色彩上着眼,也十分难得。但都不如四川举子的“成吉思汗弯弓射雕”,更能让大家笑个不停。

最后北直隶的举子,看看地上已经满是棉絮,也憋出一句:“七仙女散花满地。”虽然很勉强,但谁也没法说人家错,那山东举子只好怏怏下去,心说早知这样,就出个难点的题目了。

※※※

下一个出题的是北直隶举子,他接受山东举子的教训,便挖空心思想出个难点的,直到便道:“咱们行个令吧。”

“好!”六人笑道:“行个什么令?”

“落地无声令。”直隶举子道。

“怎么个讲究?”众人问道。

“上句要求是落地无声之物,中间要贯穿两个相关的人名……末了要一句诗。”北直隶举子心说,这可够难了吧,反正我费了吃奶劲,才凑起令来。便打头道:“各位请听……雪花落地无声,抬头见白起。白起问廉颇:如何爱养鹅?廉颇曰: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众人听他说得虽然牵强,但胜在无比滑稽,便都起哄叫好,后面行令的也没办法抗议,只好硬着头皮上。

这难度可就上来了,剩下的六人纷纷冥思,最后是那四川举子先出声道:“笔花落地无声,抬头见管仲。管仲问鲍叔:如何爱种竹?鲍叔曰:只须两三竿,清风自然足。”自然赢得,更猛烈的叫好声。

“有了!”浙江的举子接着道:“蛀屑落地无声,抬头见孔子。孔子问颜回:如何爱种梅?颜回曰:前村风雪里,昨夜一枝开。”‘好!’又是一阵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