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卷 腥风血雨 第六三六章 风暴(第3/4页)

人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陛下和王爷,早就穿一条裤子了。

至于另一个部门,并没有对外公开。但消息灵通之辈都知道,他们其实是皇家密谍。他们没有固定地编制,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甚至连人员构成也五花八门——主要都是些泼皮无赖破落户,有可能是你家的厨子,也可能是街上炸油条的老周。甚至还有文武官员,三教九流无所不包。

这些人互相不认识,只受一个女人的调遣。他们无孔不入。捕风捉影,制造了许多冤案,正是有了这些人的帮助,天佑帝在大清洗的路上越走越远,杀得人也越来越多。

随着涉案人员越来越多,事情也越来越荒诞不经。五城兵马寺地官差们手持着皇家密谍提供的名单。到各个衙门去找人,找到就抓,抓回来都察院就打,然后逼供,再根据逼供得到的名单去抓人。

经过这一连串大案,朝中官员如惊弓之鸟,每天都担心自己脑袋不保,不少人开始告饶求退,心道:‘俺惹不起,躲得起总行了吧?’但没有制约的权利很容易被滥用。办案的官差已经发展到无法无天的地步。即便官员求饶告退,他们一样破门而入。将准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所谓‘罪犯’抓走。

好在这时,秦雷感觉出事情失控了,紧急进京与天佑帝秘密会晤之后,第二天皇帝便下发圣旨,命令辞官者免责,办案官差不得再行骚扰。

此令一下,京中官员几乎人人递交辞呈,天佑帝照单全收,一个也不留,这才使持续数月的中都大清洗运动渐渐进入尾声。

但此时,朝廷已经是满目疮痍,官员十停去了九停,不少部门甚至主要官员一个不剩,以至于秦国地朝政完全陷入了瘫痪。

当时有人去号称朝廷第一大部的户部办事,却发现除了看门的老头之外,偌大的衙门居然没有一个人办公。那人不由吃惊问道:“难道所有的大人都被抓了?”

“当然没有。”看门老头很干脆的否认道。

“那就是他们都辞官了?”

“当然没有。”

“那他们都去哪了?”

答曰:“一半被抓、一半辞官了。”

通过这个小小地事例,我们便可知道,秦国的中央机构已经完全被掏空了。

……

可天佑帝却依然我行我素,中都城刚消停下来没多会,他便又下达了第二道圣旨——严厉追查参与‘六月末军粮倒运事件’的相关官员,一经查出严惩不贷,绝不姑息!

很显然,大清洗转入了第二阶段,现在该地方大员们尝尝被蒸煮的滋味了。

这本来是件很困难的事情,因为地方官员虽然品级不如京里大人们,却一个个都是实权实力派,要是捏不住他们痛脚,这些地头蛇有的是办法制造事端、激起民乱,让朝廷不敢轻易调换。

但这次这些地方官,却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在六月末事件中,愤怒的官兵纷纷冲击临近州府,为了搞到粮食金银,打劫了富户乡绅无数,虽然没有殃及平头百姓,却也让他们好受了一番惊吓。

而且那些抢劫的官兵已经讲明了,这是地方州府挪用他们地粮草军饷在先。弟兄们过不下去了才出此下策,一旦官府将东西归还给他们,他们也定然原物奉还。冤有头、债有主,大家可要分清好歹。

是以上至富户乡绅,下至黎民百姓,都对官府十分地不满,甚至有损失惨重地大户直接向地方官府施压。要他们归还贪墨的军粮军饷。

官员们撑了这么久,为地就是等到武成王熬不住的那一天。要是现在归还,岂不是前功尽弃,鸡飞蛋打吗?所以他们咬牙不还,哪怕说破天也没用,结果与当地望族关系越来越僵,在百姓那里更是骂声一片,形势对他们极为不利。

天佑帝也是看到了这种情况。才果断发动第二轮清洗。

刚刚在第一阶段立下大功,把所有顺眼不顺眼的京官统统扫回家地御史们,士气正是高昂,圣旨一下便打点行囊,分赴各省各府,开始对相关案件的新一轮调查。

当然抓人这个艰巨地任务,还是落在了皇家密谍和五城兵马寺的头上。只是一离了中都城,以往皇家密谍的能力大为减弱。而五城兵马寺的本事却渐渐显露出来,是以这一阶段,唱主角的是侯辛和他刚刚转正的密探们。

此项活动理所当然的得到了当地驻军地大力支持,当地士绅的喝彩叫好,以及老百姓的热情围观。

向来在治所如鱼得水的地方官员们傻眼了,他们发现王爷没有要挟成。自己却成了孤家寡人,再没有以往那种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本事了。

对于官员来说,无论文武,只要是不得人心,就一定没有好下场,这次的事情便是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