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 架海金梁 第五五一章 悲惨世界(第2/3页)

“同去同去!”兵士们怪声怪气道。

笑过一阵,他们才发现那些‘秦兽’们都半直着身子在侧耳倾听,竟都停下了手中的活。

方才还谈笑风生地齐兵顿时拉下了脸。举着大棒乱打一气道:“一群懒种,都干活去!今天完不成定量,谁都没得饭吃!”“你们这群秦兽打仗不行,干活也稀松,还不如死了算了,别浪费我们大齐的粮食!”

是的,这群被监视劳作的奴隶。都是兵败被俘地秦国军人。因为各地驻防军被抽调一半参加对秦作战,又在一系列战事中死伤惨重。许多屯田驻防兵便被升格为州府驻防兵,终于脱离了土地……

这样屯田兵就少了,上峰不得不给继续种地地人加码,把临近的两个农场一并拨给了乌山村。

刘守备当时想,三千亩有六百人,九千亩就得一千八百人,怎么也得给我个守备当当了吧?便向上峰反应。现有地人手根本完不成秋收任务。

谁成想游击大人说道:‘你这只是代管,等冬里把兵征齐了,自然不用你如此辛苦。’一句话便浇灭了他满心的希望,你说他怎能不郁闷?

又气又急地刘守备怒极反笑道:“总不能让我那点人去收九千亩庄稼吧?非烂在地里大半不成。”

但领导毕竟技高一筹,哈哈笑道:“不要担心,这我早有考虑。”便大笔一挥,把新俘虏的两千秦国战俘扔给了他……

待押送战俘的队伍一离开,满心愤懑的刘守备干脆宣布。今年爷们都不下地了,全部改成监工!

于是乎乌山村的六百屯田兵,擦干腿上的泥水,换上从来不舍得穿的军服,再找出生锈地腰刀磨亮了挎上。但对于摸惯了锄头的屯田兵来说,那些刀枪实在不顺手。只能吓唬吓唬人罢了。真要想管教这些桀骜不驯的俘虏,还得另想办法。

最后有人出了个注意,把下地干活的锄头,卸掉锄刃,再包上铁皮或者铁线,便可以拿来敲人了……虽然样式不美观,但庄户人家最重视的还是实用,并不太在乎样子如何。

……

一阵棍棒之下,打得那些劳工顾头不顾腚,面上尽是愤然之色。无奈人在屋檐之下。只得低头干活。干瘦老者和年青人对视一眼,眼神又倏地分开。便各自弯腰挥镰,跟一垄垄庄稼较起了劲。

劳工们一边挥汗如雨的干活,一边盼着日落西山头。虽然已经过了白露,但天仍然不短,一直到了酉时中,黑的完全看不见,监工的齐兵这才开恩道:“都把收工吧!可以回去吃饭了。”

这些秦国俘虏从还没亮就被撵起来,一人喝一碗清澈见底地稀饭,便揣着俩黍面窝头上了工。从早晨到现在,只有中午时在地头歇了两刻钟,就着田间渠里浑浊的凉水,把当作午饭的窝头塞进肚子,便一直没有歇一歇……若不是偷吃些收割下来的稻粒,根本撑不到这时候。

一天下来人人累的头晕眼花,饿得眼花头晕,一听到‘放工’的命令,俘虏们如蒙大赦,纷纷起身走到地头,将镰刀交给监工地齐军,在监工的指挥下站好队。

这时便有齐军上前,一边清点人数,一边往俘虏们的身上套绳索。许是熟能生巧的缘故,齐兵捆绳子的动作十分麻利,等人数清点完了,也把秦军二十个一组、糖葫芦的捆了起来。

见人数正好,齐兵便牵住绳子一头,将俘虏们牵牲口一般的牵走,向远处灯火寥落的村庄行去。又饿又累的俘虏们只想快点吃饭,然后倒头便睡,是以自始至终配合极了,竟没一个捣乱的。

乌山村是个兵村,本来就没什么百姓,眼下又来了这么多俘虏,更是把住在这地军属都吓跑了,不是回娘家,就是走亲戚,反正秋收这段时间是不会来了。结果一来二去,村子里便只剩下官兵和俘虏,成了军营加牢房,或者说干脆就是个劳教场所。

一回到村里,兵士们便将俘虏们牵进村子中央地一排排破旧透风的房屋内,这些房子本是军队地营房,也是乌山村最初的建筑。后来日子久了,村里地房屋越来越多。兵士们便陆续搬了出去,这些简陋的土坯房自然废弃了。

当然,俘虏是没有人权的,若不是为了便于管理,齐国人会让他们幕天席地的。大的屋子关五六十个,小的房间关二三十个,都塞得满满当当。

从这会儿到明早晨。这些人的吃喝拉撒都在里头了。不过齐国人还算厚道,他们给每个屋两个大瓮。一个盛水一个供人便溺。所以认清形势后,你会发现没什么好抱怨地……

那枯瘦老者和青年人同在一间三十人的囚室里。地上有一圈破草席,席子上还有些破布头、烂棉絮,似乎是充作御寒地。但你要是因此以为齐人还有些人道,那就大错特错了,若不是怕这些囚犯伤风感冒,从而影响了秋收。谁管他们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