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心似黄河水茫茫(第7/16页)

小人物往往不存在必须要放弃的利益,而大人物则不同,大人物如果顾及名声,就必须要放弃很大的利益份额。就拿祟祯来说,与满清议和固然会引来非议,可是他得到的是能够腾出手来解决掉李自成,获得是一个国家。

而现在的祟祯,为了博名,不惜坏心眼的坑害别人,可群臣们咬紧牙关,坚持不上当,这场博弈的结果,输掉的是大明的万里河山。

大臣们不停的开会吵架,除了是否放弃宁远,还有另外一个议题:

祟祯想要南巡。

意思是说,祟祯想逃离北京城,李自成那么凶,祟祯皇帝这个想法,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祟祯你逃就逃吧,可是他临死还要害人,非要让大臣们提出这个方案,而他则装出勉其为难的样子,到时候再把责任往别人身上推。

即使你是个皇帝,心眼太坏,也会遭到报应。

结果祟祯的报应真的来了,左都御史李邦华举手发言:我认为,皇上应该留守京师,与群贼殊死血战。

李邦华也可能是缺心眼,不能体谅到“圣意”,但更大的可能,是他恨透了祟祯,故意摆祟祯这么一道。有他这句话放在这里,祟祯还好意思再说逃走的事情吗?

人如果要死,那是拉不住的。当时祟祯就是这个怪模样,面临自己的生死问题,他却仍然是千方百计的琢磨让大臣背黑锅的坏心眼,这已经成为了他的一个思维定势。遇到什么事情的时候,他考虑的不是如何解决,而是考虑的如何拿这件事把别人搞死。

眼见得群臣都学精了,个个都在跟祟祯玩躲猫猫,死活就是不上当,祟祯悲从心来:传旨,准备国葬大典。

国葬?

葬谁呀?

众臣茫然相问。

祟祯回答了一个名字,令得众臣顿时目瞪口呆:

魏忠贤。

9.与士大夫彻底决裂

说起那魏忠贤,此人在历史上也是鼎鼎大名。

魏忠贤这人堪称祸『乱』大明的罪魁,此人在明熹宗时代逞凶一时,封九千岁,各地官员都必须拜他为干爹,大明王朝的中流砥柱熊成弼,就是惨死于魏忠贤之手,袁祟焕如果不是“急时改正错误”,也拜魏忠贤为干爹的话,也根本没机会活到祟祯时代。

总之,魏忠贤这个人,专一虐杀清流人士为已任,专以祸国殃民为职业。正是因为他,诺大的明朝才生生的被从内部掏空,惹得天怒人怨,叛『乱』四起,关外满清频频叩关,陷入了无可解救的危亡之中。

祟祯继位后,宣布了魏忠贤一大堆罪状,魏忠贤惊惧而悬梁自尽。

这件事已经过去十七年了,祟祯何以又突然想起来替他平反,甚至在北京行将落入到李自成之手的时候,不惜放下正事,专门为魏忠贤举行国葬呢?

这是因为,祟祯痛感于群臣打死不上他的当,拒绝充当替罪羔羊,所以他才会想,如果魏忠贤在的话,一定有办法整死这群士大夫。

为魏忠贤平反,标志着祟祯皇帝彻底与士大夫的决裂。

当李自成乐呵呵的来到北京城下的时候,此时北京城中的守军,全部由太监们指挥。

太监领导们发现城下来了一个老熟人。

宣府的太监监军杜勋。

城楼上高喊:老杜,你不是投降李自成了吗?

杜勋回答:没错,这次我来北京,是劝祟祯投降的。

城楼上的太监大喜:那我们扔根绳子下去,把你拉上来。

杜勋进了城,就急忙进皇宫去找祟祯:陛下,吃了没有?

祟祯一见大怒:杜勋,你不是已经从贼了吗?有何脸面见朕?

杜勋笑曰:两国交战,不斩来使,陛下你丫麻烦大了,现在你只有一条路,立即解散大明伪『政府』……话未说完,就见祟祯拿着剑跳起来,杜勋口风急转:哈哈哈,陛下,流寇李自成他们就爱这么说话,说习惯了,陛下,我这次进城来,是来营救陛下的。

怎么个营救法?祟祯激动不已的问。他和明朝的所有皇帝一样,谁都不信,就相信太监。

就听杜勋说道:陛下,咱们这么着,我呢,假装进城来劝陛下向贼投降的,实际上呢,我就是惦念着陛下,看望看望陛下,等一会儿我回去,就告诉李自成说,城中还有十万精兵,正在严阵以待,李自成听了,肯定会吓得半死,掉头逃跑的。

杜勋这番话,绝对是一个浅显的智商测试,徜使祟祯皇帝的智商略高于弱智,就会不屑的冷笑。

但是祟祯的智商,明显低于任何人的预期。听了杜勋的话,他立即道:好,这个计策好,杜勋,如果你能让李贼知难而退,朕定有重赏。

奴才不指望任何回报,奴才希望的只是为陛下肝脑涂地。杜勋忽悠完,掉头出了城,就这样平安无事的生死关上走一遭,也堪称惊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