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圣人家世不寻常(第6/13页)

到了洪武四年,人才危机越来越严重,已经严重到了必须解决不可的程度。于是朱元璋升殿,发布招贤令。朝中众官,不论职务大小,每人都分配有指标,必须引荐几个德才兼备的隐士来朝中为官。尤其是刘伯温,他是大名士,结交的尽皆山野高人,推荐几个,应该不在话下。

可既然是山野高人,那肯定都是洞察了世情人心,知道权力这玩意儿是天底下最最恐怖的东西,除非万不得已,绝对不会只为一口草料,出来挨刀的。所以刘伯温面临着完不成指标的困境。

可再难也得完成,朱元璋那厮,可不是跟你开玩笑的。让你推荐人才你不推荐,铁定有你的好看。

于是刘伯温苦苦琢磨,咋整呢?这可咋整呢……忽然之间他想起一个人来:

五泄山隐士王纲。

算计时日,自打刘伯温给朱元璋做马仔以来,已经二十多年过去了,王纲如果还活着,他也是个七十岁的糟老头子。按理来说,五泄山上缺衣少食,生存环境极为恶劣,王纲很难活到这个岁数……

说不定,王纲已经死了。

那就推荐他了!

刘伯温终于作出了决定。

海盗,又见海盗

饶是刘伯温千算万算,还是错失了一招。

那年逾古稀的五泄山隐士王纲,居然还活着。

活着倒还罢了,最离奇的是,王纲虽然已经七十残年,形貌却仍然没有丝毫的变化,乌黑的头发,白嫩的皮肤,明亮的眼睛,仍然是二十岁上下的小伙子模样。如果不是刘伯温与他有五十年的交情,绝不会相信有这怪事。

不光是刘伯温自己看得傻眼,朱元璋也不信这个小伙子七十岁了,认为是刘伯温搞怪瞎掰,也不理会,简单地和王纲聊了几句,朱元璋顿时变了脸:好你个刘伯温啊,你知道有如此大才之人,竟然不早早向朕推荐,你你你……真是太不像话了!

传旨,任命王纲为兵部侍郎。

朱元璋说:我们要实现干部的年轻化。

于是七十岁的糟“小伙”王纲,就苦着脸去兵部报到。到了地方,众官员大喜,曰:王纲,你来得真是太好了,兵部里挤满了老头,出外勤的活儿啊,总是找不出来人手。你最年轻,恰好这里有个去广东催粮的差事,就辛苦你跑一趟吧。年轻人,不要苦着脸,我们这些五十多岁的老头,吃的盐比你吃的饭都多,你就别抱怨了。

王纲哭了,说:其实,我已经七十岁了,跟我比你们才是小伙子……

兵部众官哈哈大笑:小王你少胡扯,马上去领差旅费,对了,这个兵部侍郎调整一下,你这么年轻,做什么侍郎呢?以后你就是广东参议了,主要的工作就是风里来雨里去,催催各地的粮款。年轻人,多跑跑腿儿对你有好处,增长点儿见识,对你将来的人生事业,大有好处啊。

直到这时候,王纲才明白了三十多年前,道长赵缘督说的话是什么意思,驻颜之术是好东西吗?听起来好像是好东西,可你都七十岁了,大家却硬是拿你当壮劳力使用,这驻颜之术,未免也太不人道了吧?

可是没办法,跟朱元璋这些野蛮人,是说不清楚这种道理的。于是倒霉的王纲把自己的儿子王彦达叫来,说:儿子啊,你爹我都七十岁了,可你才十六岁,不怪你爹生你生得晚,怪只怪那破道士赵缘督,他传授给你爹的道术太怪异了……没法子,这次你爹出远门,铁定是不可能活着回来了。你呢,就跟在爹的身边,等爹死了,你可记住把爹的尸首带回来啊。

小伙王彦达道:爹,看你说得这么可怜,至于吗?我还不了解你,爹你的本事超大,这点儿小差事,肯定不会难住你。

这王彦达说着了,王纲的能力,实际上比刘伯温强得多,他到了广东之后,催粮催款,顺风顺水,很快就办妥了。然后父子二人,就心情愉悦地坐在大船上,踏上了回乡之路。

大船正行之际,忽然前方水面上,出现了两个黑点。黑点霎时变大,迅速推至眼前,竟然是两艘疾如奔马的小舢板,上面各有一条壮汉操舟,见到大船,舢板上的汉子齐齐抱拳,高喊了一声:迎龙头!

王彦达没听清,急忙问父亲:爹,这两人喊的是什么?

王纲脸色阴沉沉的,只是低声说了句:儿子,记住临来前爹吩咐你的话,到时候一定要带着爹的尸首回家。

什么什么?王彦达正在诧异,就见那两艘小划子已经急速地掉转方向,跟随在大船后面不疾不徐地前行。王彦达正不明所以,前方又飞也似的疾冲来两只小船,操船人同样是肌肉块儿超大的壮汉,冲大船高喊一声:迎龙头!然后掉转船向,跟随王纲的大船一起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