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为控局势荐良才,不惜触怒刘备(第5/7页)

刘备闷闷地叹了一声:“憋闷,谁不憋闷……”

“再这么憋闷,我回荆州算了,益州这个鸟地方,一天也待不下去了!”张飞赌气道。

刘备喝道:“胡说八道,什么回荆州,你小子不要犯混!”

张飞拍着大腿叫道:“我就是想回荆州,我想二哥了,有二哥在,谁敢欺负咱?你就是个软骨头,处处要顾大局,申大义,只会让兄弟受委屈!”

“混账!”刘备怒道,捡起书案上的一支笔砸了过去。

张飞扬手接住,大喊道:“好,我明天就回荆州,我去找二哥,他是条硬汉子,才不似你一样没劲!”

“你敢回荆州,老子剥了你的皮!”刘备咆哮着,举起一方砚台作势便要掷向张飞。

张飞见惹火了刘备,到底心里发虚,跳起来便朝门外跑。刚跑出门,身后的两扇门兀自哐当当乱撞,只听见“乒乓”一声碎裂响动,脚后跟被碎片撞得生痛。面前似乎站了一个人,模糊得像一片白雾,他既未看清楚是谁,也不敢逗留,撒腿往外奔逃,一面跑一面顶嘴:

“我就回荆州,你打啊,你去荆州打我啊!”

“混账东西!”刘备又抓起一册竹简,用力地掷向门边,竹简在空中散成了三段,划着凌乱的弧线扑向了门。

“呀!”门口有人惊呼。

刘备听着声音不对,心头顿时一跳,定睛一看,门首立着的哪里是张飞,却原来是诸葛亮,一只手横在脸上,散乱的一段竹简从他胸口哗地掉落。

“孔明!”刘备惊住,快步奔去,“砸哪里了?让我看看!”

“还好!”诸葛亮摇头,“这竹简很轻,没事的!”

刘备打量了他一番,便啐道:“张翼德那混账说混话,耍小孩子脾气,我教训他来着……孔明有事?”

“有三件事。”

“你说。”

“第一件,亮知主公欲以成都桑田封赏功臣,亮恳请主公收回成命!”

刘备没料到诸葛亮说的第一件事竟是驳回封赏,他解释道:“按功行赏,本人君之恩,加恩于臣,何错之有?”

“孰恩可加,孰恩不可加!”诸葛亮切切道,“滥恩无度,是为无恩!刘璋暗弱,正为其文法羁縻,赏刑滥施,致使君臣之道陵迟,陈斧钺而人不畏,班爵位而物无功,主公怎能重蹈刘璋覆辙!主公自得益州,便频繁赏赐功臣,上一回将府库藏帑分赏告罄,这一回又是赐田地,主公是要把这巴蜀沃野当作私财统统分割了么!”

刘备沉默良久,一声长叹:“孔明忘否,那年,不得已去晁家借贷,你不吝其身,作保为我借来军需。我当时说,若有朝一日刘玄德得成基业,一定还你这个大情,所以我才频频赏赐。我欠孔明,欠群臣部将太多,而今手中有财可分,怎能悭吝而不广布恩德,以弥补我多年对你们的亏损。”

诸葛亮一阵感慨:“主公的心意,亮已知道,可诸葛亮若受主公恩赐而昧心不谏,便是不忠;一心讨赏而不顾社稷伤损,便是不义。一个不忠不义的诸葛亮,主公会想要吗?推而广之,若群臣部将为争厚赏而罔论公义,坐看基业溃残,不伸急援之手,主公会欣赏这样的臣下么?”

刘备被问得一颤,视线里冷静决然的诸葛亮,让他不能硬起心肠,他不再争持,缓声道:“好,容我想想吧。还有两件事呢?”

“第二件,如今国库空虚,梓潼遭涝灾,农户受损,成都却发不出赈灾钱,我们手中所存财帑不足,兵民皆难给养。再者,而今物价腾贵,市场匮乏,豪强之家操纵金银市价,士兵们趋利而走,私下做起金银黑市交易,愈加将物价抬高了。成都市场混乱不堪,若不筹措之,民变即在眼前!”

听说麾下士兵居然在做黑市交易,刘备很是恼火,骂道:“混账东西,居然敢做黑市勾当!索性把他们手里的金银都夺回来!”

“已将激起民变,不可再激起兵变!”

刘备怏怏道:“那你的主意是?”

诸葛亮郑重地说:“亮欲向主公推荐一人,他有理财之干,当可解此困厄!”

“哪一个?”

“刘巴!”

这个名字仿佛巨石落入井里,溅起三丈浪,刘备皱了眉头:“刘巴?你举荐他理财?”

“正是刘巴,此人具桑弘羊之才,才干卓荦,是充实国库,给养兵民的不二人选!”

刘备嘲讽道:“此人徒具虚名耳,所谓桑弘羊之才,乃不切实际的浮夸!”

刘备的斥责让诸葛亮一呆:“主公莫非还是记恨前怨?采纳人才以有无良干为本,纵有宿怨也当既往不咎。”

刘备一挥手:“我岂不知这些道理,只是你拿了诚心去纳才,人家未必肯为你所用!”

“主公的意思?”诸葛亮渐渐听出些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