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四章 朝会上的争夺(下)(第2/3页)

李隆基的声音很小,几乎只有离他最近的太子李亨才听得见,李亨自伤愈后便深居宫中,无所欲、无所为,也没有人敢去拜访他,近两个月没有他一点公众信息,整个人就象从人间蒸发了一般。

但没有他的信息,并不等于他不知道发生的一切,相反,他对朝中发生的一切都了如指掌,章仇党取代太子党成为朝中第二大派系,博陵崔氏通过联姻倒向李林甫,吏部则由于吏部侍郎杨慎矜的倒戈成为了章仇党的势力范围,而杨国忠则连任京兆尹、太府寺卿,渐渐开始脱离李林甫要自成党派。

这一切,李亨都冷眼旁观,但他更关心的是李清,从儿子的描述中,他已经猜出自己这次脱难,还是因为李清的幕后操作,可他做梦也想不到,连他中的那一箭都是拜李清所赐。

这时,当值太监对李隆基旨意的复述已经结束,命李琳为首任盐铁监令,征求众大臣的意见。

“太子可有意见?”李隆基对李亨微微笑道。

李亨略略欠身道:“儿臣赞成父皇的决定!”

“众位爱卿呢?可有意见?”李隆基提高了嗓音,这次不需太监转述。

大殿里一片寂静,没有人出言反对,皇上已经说得很清楚,这件事和相国商量过,已经是定论,另外皇上昨日刚刚下了圣旨,因涉及窃盐案,免去李成式扬州刺史,改由李林甫的女婿张博济升任,这也就是说相国党和章仇党达成了幕后交易,如此,谁还会去自讨没趣?

“既无意见,盐铁监一事就此拍板,封李琳为盐铁监令!”

“陛下有旨,封李琳为盐铁监令!”

李琳快步走到玉阶前,双膝跪下道:“臣李琳谢主龙恩!”

随后,李隆基又批准了吏部的一些人事任免事项,渐渐地大殿里的气氛开始紧张起来。

下一件事便是讨论组建‘官柜’,这涉及到太多人的利益,赞成者有,反对者则更多,不少人都悄悄取出奏折,这是他们昨晚连夜写成。

“各位爱卿,想必大家都已经看过了殿中监事先散发的朝议内容,也应预审过‘官柜’的条例草案,成立官柜的意义朕就不必多言,这里需要给各位爱卿先说一句,此事事关重大,朕并没有结论,只希望众爱卿畅所预言,指出它的利弊,利大于弊,此草案可实施,若弊大于利,则取消这个方案。”

“陛下,臣有一些疑义想请教李侍郎!”这开头一炮的是御史中丞张倚,他生的四肢短小,头已经半秃,张倚也是李隆基所宠信之臣,凡他弹劾的官员十之八九都要被罢职处理,号称御史台第一刀,他原是太子党人,东宫案后,他不看好太子李亨,反去投靠了永王。

李隆基看了看张倚,也微微替李清担心,这张倚最善于抓住问题的漏洞,几句话便可集中要害,但李隆基也很想知道张倚发现了什么,便微微笑道:“张中丞可但问无妨!”

今天张倚也是有备而来,他慢慢走到户部的行列,先向尚书张筠行一礼,又直接向李清拱拱手道:“我只有一处不明,在草案的总纲里,李侍郎说新官柜主要是掌管天下货币,但里面的内容则有一条写着各县百姓可将租庸交至柜坊,视同已经完税,但我大唐丁户所交的税赋并不是铜钱,而是粮食布绢,这是不是和总纲所述不符?而且官柜一直要修到各县,钱又从哪里来?在下就是这两个问题,请李侍郎答复。”

李清跨出行列,向他回一礼,又给李隆基施了个了礼,这才回头道:“官柜就是只管货币收纳,并不管粮食布绢,之所以让官柜代收租庸,是考虑户籍帐册都是由地方制定,而再由他们自行收纳税赋,这样会有作弊的可能,而官柜就是第三只眼,可起到监察地方的作用,它所征的税赋将就近解押进官库,而且,以来若条件成熟,也可以考虑将实物租庸转为钱币税赋。”

不等李清说完,他的老对头,工部尚书李道复便接口道:“李侍郎也做过小县主簿,难道就没有考虑过,这一下将地方的财权剥夺殆尽,若发生什么紧急情况,如桥断、路坏,地方官府将无财物所用,只得向朝廷申请,这层层批转下来,没有一年也有半载,那地方上什么事情也不要做了。”

李清瞥了他一眼,不急不缓道:“李尚书考虑得太简单了,各地征收的租庸本来就该归朝廷,再由朝廷给地方拨付,可现在,许多州县都有挤占、挪用朝廷税款的现象,似乎已经顺理成章,我所做的不过是重新将老制度理理正,这又有何诧异,难道李尚书在地方上为官时,税赋从来没有交给朝廷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