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0章 仁,即为人(第2/4页)

天已经黑了,屋中烛火跳动。

刘阚负手走到窗边,背对着叔孙通,开口道:“何公,儒家常说仁,那你能告诉我,什么是仁吗?”

突如其来的问题,让叔孙通一下子愣住了!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孔夫子引以为最高地道德标准。

可什么是仁?

却不那么好回答了……也许,就算是那个提出仁概念的孔夫子重生,站在这里也不一定能说个明白。儒家的仁,也许就好像道家的道一样,说不清楚,道不明白,难以作出肯定的界限吧。

孔夫子在《论语-颜渊》说:克己复礼为仁。

又在《卫灵公》里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神以成仁……

甚至连那道家的庄周也跑出来凑热闹,对仁做出了其独特的解释: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

总之,什么是仁?

这是自孔夫子之后,儒家弟子一直在探索的核心问题。此刻刘阚突然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让叔孙通有些不知该如何回答。低着头沉吟半晌,最终却只能苦笑一声,轻轻摇了摇头。

“都尉。通也不知,何以为仁。”

刘阚背对着叔孙通,神情似有恍惚。

“我倒是有一点想法,但不知何公愿闻否?”

叔孙通正色道:“圣人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问不分长幼,达者为先。通愿闻其详。”

“仁,即人“什么?”

刘阚转过身,“我也曾拜读至圣文章,圣人生于忧患之时。礼乐崩坏,道德沦丧……故圣人言礼仪,说道德。一生学问流传下来。从《诗》、《书》、《礼》、《乐》,到后来集经史大成而著《春秋》,其目的说穿了,就是教导我们这些愚昧小子,如何做人。何为仁,人既是仁。

圣人因乐尧舜之道,以尧舜之道为基准,是非于二百四十二年之中,只为告诉我们。什么是人。”

叔孙通闻听,不由得呆愣住了。

刘阚在叔孙通面前坐下,再次发问:“何公,何为社稷?”

“啊,这个……”

“社稷,即为人!”

刘阚为叔孙通斟了一杯酒,“何公,若这社稷没有了人,又怎能算得上社稷?今天下百姓人心思安。齐鲁三郡虽有动荡,但却是宵小作乱,与百姓何干?我一身前程是小,但却不能将十几万生灵置若罔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若因这十几万生灵,而令天下人心怀怨恨,更容易被宵小所利用。到时候,战火重燃,死得可不是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几百万。

何公,我实不忍这种局面发生。迁徙北疆。虽有远离故土之苦,但却能保住性命,也算是一桩美事。若真能如此,舍了我一人地前程,又算得了什么?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也许,至圣流传诗书礼乐地目的,就在于这么一个道理。”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叔孙通默默的重复着刘阚这四句话,许久之后,他站起身来,向刘阚深施一礼,“通自以为得圣人衣钵,今日听闻都尉这番话,恍若拨云见日,方见儒家真义……请受叔孙通一拜。”

刘阚微微一笑,起身往屋外走。

“我和彭越有约,尚有事情要处理。

往咸阳奏报一事,还请何公多多费心吧……哦,另外派人通知冯敬李成二人,命他们尽快解决临淄田福的事情,而后屯驻临淄、济北交界,等候命令就是。快入秋了,真希望能早一点把这里的事情处理干净。算一算时间,我已离开楼仓一年有余,还真的是有一些想念。”

叔孙通点头应下。

要说起来,刘阚也可以自己写这份奏报。

但只是可惜,他隶书不错,可对于秦小篆却不甚熟悉。能写下来,可字体却不能做到工整圆润。始皇帝虽然已经认可了隶书地存在,但在公文方面,仍要求大小官吏以秦小篆为主。

字是门面。

刘阚深知这么一个道理。

一手好字,就好像一块敲门砖。这是他第一次主动向咸阳奏报,而且牵扯的事情很大,必须要给始皇帝留下一个好印象。若是一手烂小篆,只怕始皇帝没看奏章内容,就对他生出恶感。

叔孙通文采非凡,笔力刚劲,真能符合始皇帝地喜好。

刘阚把这件事交给了叔孙通,又和彭越会面。这一次,多亏了彭越的帮忙,自然少不得一番感谢。

攻夺东门,彭越虽得了出其不意的便利,损失也很严重。

随同他一起行动的部下。死伤过半。其中,林也战死在东门下,让刘阚感到好生伤感。

这林跟随刘阚的时间不长,却是一个难得的人才。

刘阚很喜欢这家伙,但又对他颇为顾忌。原因很简单,林是楼烦骑军的首领。但同时又是出自蒙恬帐下,对蒙恬忠心耿耿。有这么一个人地存在,刘阚就无法完全控制住那三百楼烦骑军。而且,把这个人留在身边,总归是有些麻烦……毕竟在楼仓,隐藏了不少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