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李中郎(第2/4页)

妇人姓钟,是颍川钟氏之女,钟繇的侄女。郭嘉虽说不是什么世族子弟,但毕竟在颍川也有一定的根基。加之他才学过人,自然被人所看好。钟氏女捧着药,轻轻放在郭嘉的面前。

郭嘉皱着眉,露出苦色。

“不是已经吃完了吗?怎么还吃?”

钟氏女在他身边坐下,笑嘻嘻的端起药碗。

“董先生说,之前的药是驱邪,现在这药,是为了扶正。

当初你食用五石散,食法不对,所以邪气甚重。现在邪气已被祛除,但还需扶正养气……”

“可是,很苦啊。”

“乖,等你身子大好了,自然就不用再食用。

董先生可是说了,你邪气祛除,可身子仍有些柔弱……你不是想要助主公成大事吗?没个好身子怎么能成?我在里面合了蜜浆,没那么苦。听话,来我喂你,把它赶快趁热喝了。”

也许,谁都想不到,在外面威风八面的郭嘉,回到家中,在钟氏女面前,却如同一个孩子。

一脸凄苦的把药吃完,钟氏女这才心满意足的离开。

还说不苦!

这连呼气,都带着一股子苦味。

合了蜜浆还这么苦,如果没有合蜜浆,又该是什么滋味?

郭嘉摇摇头,坐在书案前,看了一会儿书,觉得心烦意乱,便走出书房,坐在门外的门廊上。

天有些阴沉……

郭嘉轻轻叹了口气,“山雨欲来风满楼,也不知,会有多少人头落地!”

……

时间过的飞快,眨眼间已经到了七月末。

雒阳在经过了一场不大不小的动荡后,渐渐恢复了平静。

毕竟是勾连关中和山东的必经之地,八方通衢,注定了雒阳的重要性。歌舞照旧,生意照做,一切如平常般。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人们似乎已忘记了苏家的事情,更无人再记得那座北邙山脚下的菊花庵。岳关,如同人间蒸发似地,再也没有半点音讯,似乎从无此人……

若非那一首菊花庵歌的存在,这世上好像就没出现过这个人。

盛世赌坊依旧生意兴隆,史阿用自己的行动,得到了陈群的支持,使得他在雒阳声威更重。

陈群通过史阿,联络了雒阳商市的头面人物。

借鉴海西行会的方式,在雒阳开始着手组建雒阳行会。

论规模,雒阳行会的规模比之海西不晓得大了多少倍。所以海西的种种规章制度,也不可能完全照搬,必须要进行修改,才能够得以推行。不过,通过曹朋的这个关系,雒阳和海西,也搭上了关系。海西有雒阳奇缺的盐,粮食等物资,而雒阳也有着海西无法比拟的优势。

用曹朋的话说:这叫优势互补。

至于两地具体如何合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邓稷和陈群不可避免的要进行无数次的磋商,甚至需提报程昱,还要报备至许都,交由尚书令荀彧批准。总之,如果两地真的能够合作起来,曹朋估计没一两年的扯皮,难以成事。

不过,这一切与他已没了太大的关系。

曹朋在解决了苏家一案后,一下子变得悠闲自得。

或是陪着母亲和黄月英,等西山香山而望,或是领着黑眊围猎。平日在家时,不是看书练字,就是与甘宁切磋练武。期间,曹朋还和胡昭通了几次书信,向胡昭请教了一些学业上的问题。

得知曹朋一心学《论》,胡昭也很高兴。

他认为,《论》浅显易懂,但也是仲尼一生学问的精华所在。

曹朋找到了《圣人》的精髓所在,能够把《论》读好了,对曹朋而言,无疑是受益匪浅。

同时胡昭还告诉曹朋,他准备将《八百字文》在卧龙潭书院推广,作为蒙学读物。

看得出来,胡昭一心铺在这教育上,估计这辈子,都不会在入仕为官。在历史上,胡昭也确实如此。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使得胡昭在历史上声名不显。人言‘孔明’,必是诸葛。殊不知,在建安之初,诸葛仍在水镜山庄苦读,而卧龙孔明之名,所指的也只是胡昭……

“要我押送兵械回许都?”

曹朋瞪大了眼睛,有些不可思议的看着陈群。

陈群则一脸的苦笑,“你别看我,我也没有办法……当初我向曹公推荐你的时候,曹公也言明是‘暂与我’。如今,雒阳之事已趋于平静,曹公这时候要你回去,必然是委以重任。

友学,此去许都,你必然飞黄腾达,可喜可贺。”

嘴上是道贺,可脸上却看不出半点道贺之意,而是一脸的奸笑……

“我这才来雒阳一个月啊。”

“很久了,一个月三十天,难道还少吗?”

“长文,你怎能这样?分明是卸磨杀驴……呸呸呸,你才是驴。你这分明是过河拆桥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