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长安不见使人愁 第二十六章 房玄龄的选择(二)(第2/3页)

李世民目光灼灼,凝视着李道玄。

他希望能从李道玄的脸上,看出他心中所想。

但李道玄早已不是那种初出茅庐的愣小子。在巩县磨练四载,已学会了喜怒不形于色。

他沉声道:“大将军所言极是……

末将与房玄龄交战数次,其麾下兵马,的确悍勇。人常言丹阳自古出雄兵,果名不虚传。房玄龄在京山,屯扎了六万丹阳兵。此前杜伏威败北,又带来了两万人马。

房玄龄手中现在共有八万悍卒,想要将这八万锐士一口吃下,恐怕不太容易。”

“所以,我需要十九弟的配合。”

话说到这个份上,已经很清楚了!

李世民就差没有直白的告诉李道玄:“把你手中的兵马交给我,你爱干什么干什么去。”

李道玄眉头一蹙,沉吟不语。

片刻后,他在李世民希翼的目光中抬起头来,“大将军,希望末将怎样配合?”

李世民看着李道玄,心里面好生苦涩。

他知道,如果把话说开了,那么自家的兄弟情分,也就淡了。

可是李靖在平南十策中曾有言:李世民若欲和李建成相争,那么手中必须要掌握兵权。

李道玄态度暧昧,始终未表现出投靠之意。

而李世民主持此次平南之战,说穿了就是为谋取战功,获得更大的声望,同时掌控江左兵马。

徐世绩和苏定方的进度太快了!

快的让李世民,感受到莫名的压力。

如果徐、苏二人渡江成功,那么此次平南之战,李世民的光彩至少会减少五成。

要么,徐、苏归顺天策府。

亦或者,李世民抑制住徐、苏二人的兵马,使平江左首功,不至于花落别家。

归顺?

李世民肯定是举双手双脚赞成。

如果徐世绩和苏定方愿意投靠天策府的话,他势必如虎添翼。

秦琼也好,程咬金也罢,是战将,而非帅才。就这一点而言,李世民心里很清楚。

李靖现在不在身边,而王通则长于谋略,不擅兵事。

他又怎么不希望,徐世绩和苏定方的投奔呢?

在前来荆门前,李世民不是没有派人探听徐、苏二人的口风。但反馈来的结果,令李世民大失所望。徐世绩也好,苏定方也罢,态度很暧昧。虽然没有拒绝,却也没有答应。

事实上,没有答应,就是拒绝!

徐、苏对李言庆的忠诚,颇让李世民嫉妒。

其实,对于李言庆麾下那帮子人,李世民可谓眼红无比。

杜如晦刚直善断;罗士信勇猛无敌;刘黑闼诡诈灵活,辛文礼沉稳老辣……可偏偏这些人对李言庆可谓忠心耿耿。李世民之前派人去试探杜如晦等人,结果也不甚满意。

至于徐世绩,那是李言庆的发小。

而苏定方,更是两代人为李言庆效力。

此外,尚有裴行俨和薛万彻,和李言庆交往密切。

薛收呢,才华出众,名声显赫,为人清高桀骜,却对李言庆赞不绝口……

李言庆,李言庆,李言庆!

不管到哪儿都会听到李言庆的名字。

哪怕是驻扎夔州的时候,李世民也时常听到李言庆这三个字。

夔州属于巴蜀,山民俚僚众多。偏偏李言庆还是俚僚的驸马,连僚人都愿臣服于他。

李言庆这三个字,给李世民带来了太大的压力。

如果没有李言庆的话,徐世绩和苏定方就算不肯归顺,李世民也不介意他二人夺取功勋。可现在的问题是,这两人若夺了首功,势必会记在李言庆的名下。哪怕李言庆现在被扔在岭南蛮荒之所,还是可以给李世民带来无穷无尽的困惑。

而今,看李道玄的状况……

李世民犹豫片刻,沉声道:“房玄龄沉稳老辣,诡计多端。

唇亡齿寒的道理他很清楚,只是你这边若不露出破绽,他断然不会上当……房彦谦之死,令萧隋正处在动荡之中。一俟张仲坚缓过这口气来,定然会把房玄龄这八万悍卒,抽调回江左。如此一来,即便是平定后梁,那么下一步攻取江左,势必会收到巨大影响……十九弟,孤实不欲将士们白白丧命,所以决意将房玄龄消灭于江水之畔。

我需要你让出兵权,同时命徐、苏二将陈兵历阳和江阳两地,暂不跨江出击。

徐苏休兵,萧隋必然会松懈下来,也不会急于抽调京山兵马。

这样,孤可以争取足够的时间,来消灭房玄龄杜伏威所部……只是,你需受些委屈,同时还要前往庐州,为孤劝说徐、苏两人,尽量拖延时间,以换取战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