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决战宁江州(第6/6页)
护步答岗之战后,金兵迅速发展到数万人。完颜阿骨打对军队进行了整顿,以三百户为一谋克,以十谋克为一猛安。这些措施,无疑把官兵的生死利益捆绑到了一起。所有这些举措,加之实战的锤炼,金军已成为当之无愧,所向披靡的精锐之师。
如此将士兵丁,哪有不打胜仗的道理。出河店大捷之后,各路女真兵纷纷归来,女真兵力已经逾万。完颜阿骨打对众子侄说道:“昔日攻萧海里之时,辽人曾说‘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现在我军已扩充至一万余人,从此天下无敌矣!”
出河店大捷之后,吴乞买、撒改、辞不失率宫员诸将劝完颜阿骨打登基称帝,完颜阿骨打却没有同意。阿离合懑、蒲家奴、完颜宗翰等进言:“今大功已建,若不称帝,无以系天下心。”
完颜阿骨打说:“待我三思之后再说。”
踌躇满志的完颜阿骨打何尝不想称帝啊,他心里十分清楚,自己称帝只是早晚的事,关键是如何把握好火候。他的谦让,只是为了进一步观察各部落首领和各路将领的态度。他最大的顾忌来自于最先劝他称帝的国相撒改。撒改是完颜阿骨打伯父劾者的儿子,三朝元老,深谋远虑,有声望,善于用人;撒改之弟斡鲁古和撒改的儿子完颜宗翰等,都是女真军中著名将帅;伐辽之前,来流水一带均由撒改统辖。阿骨打倒不是怀疑撒改等人劝进之诚,只是等待时机再成熟些。
萧嗣先率领的部队在出河店吃了败仗后,属下的残兵败将大多都没有回到都统行营中集合,而是各逃其家,武器盔甲尽被遗弃。萧奉先惧怕弟弟萧嗣先获罪,就向天祚帝奏道:“东征的溃兵害怕朝廷治罪,沿途打家劫舍,假如不赦免他们的战败之罪,这些官兵就会啸聚造反而成心腹之患。”
天祚帝问道:“那该怎么办呀?”
萧奉先说:“请皇上免去都统萧嗣先的战败之责,那么东征的溃军也自然无罪,所以也就不会匪聚在一起造反了。”
是非不明、偏听偏信的天祚帝说:“好,那就免去萧嗣先都统一职,其战败之罪,不予追究!”
天祚帝听从了萧奉先的意见,不思整肃军纪,振作军威,降旨大赦出河店的溃败之军。萧嗣先打了如此的败仗,给大辽国带来了这么大的损失,却仅仅是免官而已。
天祚帝于是命都统萧敌里在斡邻泺东收拾溃卒。
这给本来土气低落的辽军士兵带来更大的消极影响。辽国的官兵们都气愤地说:战则有死而无功,退则有生而无罪,谁还会拚着性命去杀敌。从此辽军将无斗志,兵无战心,一旦接敌,均望风而逃。
萧嗣先被打败了,通过这一战,天祚帝认为萧奉先不懂用兵之道,但是派谁去去征讨呢?天祚帝想来想去,他想起了一个人,南府宰相张琳。
张琳,沈州汉人,幼有大志。寿隆末年,为秘书中允。天祚帝即位后,升迁为户部使。不久就擢升为南府宰相。
张琳乃一介书生出身,从来没有领兵打过仗,是一个树叶子掉下来都怕砸破脑袋的人,怎能堪此东征大任。
当天祚帝将其招之大殿,付以征讨大事,张琳竟匍匐殿下,过了好久,才结结巴巴地说:“陛下,臣以为万万不可,请陛下收回成命。”
天祚帝问:“不知卿为何推辞?”
张琳道:“据臣所知,辽国旧制,凡军机大事,汉人均不得参与。何况率兵打仗乎?这是先帝定下的规矩。臣乃汉人,所以不敢领命。”
天祚帝道:“现在国难当头,朕就要破这个规矩。”
“这……”张琳无言以对,便不敢再说半个“不”字。
张琳见天祚帝不允,奏道:“以前之所以连吃败仗,以愚臣之见,主要是败在轻举妄动上。这次东征,倘用汉兵二十万,分兵进讨,没有打不赢的。”
天祚帝尽管令他带兵,但还是存了提防之心。沉吟半晌,天祚帝下诏中京、上京、长春、辽西四路,凡每家有家产二百贯的,就必须出一人入伍,自备武器盔甲,限二十天内招募十万人。有一些比较富裕的人家,家中的男人竟要全部出征,以致老人没有赡养之儿,妇孺没有夫父之爱,因此妻离子散,百姓怨声载道,国内一时大乱。
张琳非将帅之才,器甲听从士兵自便,于是人人都以平时打猎时用的刀枪充数,而弓弩盔甲,一百人当中也只有一、二人才有。
张琳带着这支由汉军与契丹军临时拼凑的杂牌军,分来流河、黄龙府、咸州、好草峪四路人马,由北枢密副使耶律斡离朵为来流河路都统,卫尉卿苏寿吉为副都统;黄龙府尹耶律宁为黄龙府路都统,桂州观察使耿钦为副都统;复州节度使萧湜曷为咸州都统,将作监龚谊为副都统;左祗候郎君详稳萧阿古为好草峪都统,商州团练使张维协为副都统。这四路由文人率领的十万大军向女真境内进发,但是到了最后,只有来流河路的辽军深入女真境内,其他三路却在后面观望。来流河路的辽军刚与金军交战,自然不敌锐气正盛的金军,只好退到寨栅中,军心惶惶。当天晚上,来流河路都统耶律斡离朵误听说营中的汉军已经逃跑,保命心切,当即率手下的契丹、奚之兵,仓惶弃营而逃。第二天一早,营中的三万多汉军见主将已逃,只好推选少监武朝彦为都统,再次与金军交战,又被打败。其他三路人马见状,各个退到驻地以求自保。数月后,逐一被金军攻破,凡青年强壮的男子都被斩戮无遗,小孩被金军挑在枪尖上,挥舞着游戏取乐,所过之地全被烧杀劫掠一空。辽东境内的熟女真,被金军吞并,强壮勇猛之士被选入军中,遂有铁骑过万,金军兵力骤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