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卷【立马横枪篇】第10章 风雨如晦 第26节(第5/5页)

吵到最后,袁隗也只有妥协,再不妥协,赵忠要把他当堂打死了。

京畿的形势越来越紧张。董卓的大军全部退到了风陵渡口,而李弘的大军正在北面压过来。

前将军董卓屡次求援不成,愤而上书,恳求天子和太后速速诛杀奸阉,以避免洛阳大乱之祸。

董卓在奏章中说,臣认为天下之所以会出现大逆不道的人,原因就在于奸阉赵忠和张让等人侮慢天常,篡夺王命,口含天宪,为所欲为。奸阉的父子兄弟霸据州郡,凭借一简文书就可以获得千金利益,京师附近数百万的肥沃良田都被他们霸占了。奸阉们的所作所为让怨气充塞了国家,社稷因此而动乱不绝。臣在西凉奉诏讨伐叛军的时候一度粮饷断绝,将士们又饥又乏,都不愿意随臣继续西进作战,他们要求臣举兵进京杀死阉宦,为民除害,向朝廷讨要军饷。常言道: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溃痈虽痛,胜于养肉;及溺呼船,悔之无及。

董卓公开响应车骑大将军李弘诛杀奸阉的举动,让朝廷上下目瞪口呆。

大将军何进也好,士族大臣们也好,至今谁都没有公开说要诛杀奸阉铲除奸佞。虽然车骑大将军李弘以此为借口率兵南下威逼天子和朝廷,但在大家心里,李弘其实就是大汉国的叛逆,不过他实力强大,没人敢说而已。但现在前将军董卓突然举兵响应,大汉国两位手握兵权的将军联手威逼天子和朝廷诛杀奸阉,这事情就不一样了,这份量就更不一样了。尤其重要的是,董卓举兵响应李弘,函谷关以前就没有一兵一卒了,李弘的大军可以迅速南下渡过黄河,直扑洛阳城。

赵忠等人愤怒不已,大骂董卓两面三刀,卑鄙无耻,恳求太后立即下旨罢免董卓。但何太后哪敢听从。董卓手上本来就有两万西凉兵,此时他公开响应李弘,说明他得到了李弘的支持。此时罢免董卓,不是没事找事,逼着李弘和董卓联手南下吗?

朝中的士族大臣们和大将军何进对董卓的这种做法也很吃惊,一时间他们都没做出反应。董卓这种做法,算不算背叛了他们?

董卓是武人,从他的奏章中就可以看出他嘴里说的心里想的其实都是将士们的利益。在这个关键时刻,他没有背离自己的武人立场,也没有背弃自己的弟兄,他坚决地站在了李弘的一边。董卓是个不折不扣的武人,他和洛阳的三方权势没有任何关系,他不隶属于任何一方,他就是武人。

大将军何进最先做出反应,他立即上奏太后,说京畿兵力不足,如果李弘渡河打过来,函谷关可能守不住,还是尽早征召援兵为好。如果太后不想征调援兵,还有一个办法可以让李弘退兵,那就是立即把奸阉赶出皇宫。何太后不答应,她手诏何进说,从古至今,都是由宦官来管理皇宫内的事情,这是本朝祖制,大汉律法所定,怎么能随意废除?现在先帝刚刚去世,皇帝幼小,本宫临朝主政总不能天天与朝中大臣们相对议事吧?这成何体统?

不久,太傅袁隗、司徒丁宫和司空刘弘也联名上奏太后,请求太后把中常侍以及中常侍以下的宦官全部免职,赶出皇宫,另行委派三署郎官代替他们的职务。

太后再次拒绝,但她这次和中官们商议之后,同意何进从各地州郡征调援兵拱卫京师。

何进立即派出八百里快骑,紧急征调河内太守丁原、东郡太守桥瑁、侍御史王匡、侍御史张辽、都尉毋丘毅、都尉鲍信、北军别部司马张扬共七路兵马回援京师。

河内太守丁原领五千兵率先渡过黄河赶到了孟津。驻守孟津的校尉赵融和夏牟奉骠骑将军何苗的军令,拒绝打开关门。赵融对丁原说,丁大人还是从小路到函谷关去吧。丁原大怒,以杀进洛阳铲除奸阉为名,督军猛攻。

第二天,侍御史王匡带着五千兵赶到孟津,双方合力攻击。西园军组建时间短,训练又差,没有战斗力,城楼很快被河内都尉吕布领军攻陷。吕布杀上城楼,连斩赵融和夏牟,攻占了孟津。当天夜里,孟津关隘上火光冲天,照亮了半边天,几十里外的洛阳都能看到。

同一天,董卓率部渡过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