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论史篇】 东汉末年军职制度演变【转载】(第6/11页)

2.卫士其长官为卫尉。卫士是皇室禁卫军,负责警卫皇帝、皇后、太后、太子所居宫殿及离宫别苑、帝王陵寝、宗庙、中央政府各官署。其中警卫皇宫的部队最为重要,设若干屯驻扎,各设司马、侯统领;昼夜巡察,警卫宫城诸门,盘查出入人员,由公车司马令、卫士令管理;精选一部分精锐战士,作为机动,应付各种意外事故,由旅贲令统领。

首都卫戍军

(1)南北军负责长安城内的安全保卫,并作为中央直辖的机动部队,应付突发事件。南北军与郎卫、卫士互为表里,强化首都的防卫力量,构成‘内重外轻‘,中央‘居重驭轻‘。维护中央集权。另一方面,南北军与郎卫、卫士相互制约,以防不测。

南军由卫尉统领。其统领系统为

公车司马令 掌宫南阙门,凡吏民上章,四方贡献及征诣公车者。丞尉各一人。

南宫卫士令 掌南宫卫士。丞一人。员吏95人,卫士537人。

北宫卫士令 掌北宫卫士。丞一人。员吏72人,卫士471人。

左右都侯 各一人。其中右都侯员吏22人,卫士416人。左都侯员吏28人,卫士383人。

宫掖门 每门司马一人,七门共员吏41人,卫士539人。

北军由中尉统领。其统领系统为

中垒校尉、屯骑校尉、越骑校尉、步兵校尉、长水校尉、射声校尉、胡骑校尉、虎贲校尉,每部1000人左右。此外还有缇骑和城门校尉,缇骑200人,持戟500人。

北军具备骑、射、步、车各类兵种,因其兵力强盛、训练装备精良,很有战斗力,担负警卫京城、离宫、御苑及机动战斗任务。常奉谴出征。

(2)京畿兵 即首都所在政区及邻近政区的地方部队。因调动方便,规定由负责首都治安的中尉直接领导以加强防务。

当时西北边境常有匈奴等少数民族南下侵扰劫掠,南方又有各少数民族的对立和骚乱,山东强宗豪族势大人众,时时想作乱颠覆。郡国兵又散在四方,遇非常事,难以迅速集结。在这样的形势下,建立一支精强的常备军,强化京城武备,以保证京城中央政权的安全和随时征调以对付非常战事具十分必要的。

地方部队西汉的地方部队主要屯驻在郡(国)治及都尉治所。各县驻有少量部队,兵员多少取决于郡(国)辖区的规模、人口的多少及经济条件。兵种有材官(步兵)、车骑(骑士)和楼船(水军)各郡(国)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各有侧重,训练不同的军种

主管地方部队的,在郡是郡守和郡尉,在王国是中尉。

地方部队是国家的基本武装力量。承担着训练役龄男子、储备后备兵员、向首都和边防部队输送合格士兵、维护地方治安、防范和镇压叛乱、听从中央征调、出境参加作战等任务。

汉军队直接掌握在皇帝手中。征伐时,都是临时征调中央军或地方军某部,临时有皇帝委任将军指挥作战,事毕即归还原部。从而加强中央集权政治

(发帖时间:2003:8:19 21:30:48)

---muyuan

(3): 漢書 卷十九上 百官公卿表第七上

《易》叙宓羲、神农、黄帝作教化民,而《传》述其官,以为宓羲龙师名官,

神农火师火名,黄帝云师云名,少昊鸟师鸟名。自颛顼以来,为民师而命以民事,

有重黎、句芒、祝融、后土、蓐收、玄冥之官,然已上矣。《书》载唐、虞之际,

命羲、和四子顺天文,授民时;盗四岳,以举贤材,扬侧陋;十有二牧,柔远能迩;

禹作司空,平水土;弃作后稷,播百谷;卨作司徒,敷五教;咎繇作士,正五刑;

垂作共工,利器用;益作朕虞,育草木鸟兽;伯夷作秩宗,典三礼;夔典乐,和神

人;龙作纳言,出入帝命。夏、殷亡闻焉,周官则备矣。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

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是为六卿,各有徒属职分,用于百事。

太师、太傅、太保,是为三公,盖参天子,坐而议政,无不总统,故不以一职为官

名。又立三少为之副,少师、少傅、少保,是为孤卿,与六卿为九焉。记曰三公无

官,言有其人然后充之,舜之于尧,伊尹于汤,周公、召公于周,是也。或说司马

主天,司徒主人,司空主土,是为三公。四岳谓四方诸侯。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

战国并争,各变异。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

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王莽篡位,慕从古官,而吏民弗安,亦多虐政,遂以乱